English

不拿工资不住公房

2001-05-1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三里湾》给赵树理带来了声誉,也带来了实惠——他收到上万元的稿费。50年代的上万元,在一般人眼中,简直是个可望不可及的数字。同时,他的其他许多作品出版社经常重印,每次都要给他付稿费;国外出版机构翻译他的作品出版,也经常给他汇来可观的外汇。赵树理很有些不安:“我挣着国家的工资,专门写作还得稿费,这双重待遇太过分了!”他反复想了几天,做出决定:不再拿国家的工资!

赵树理主动不领工资的消息传出,文艺界议论纷纷。有人劝他:“老赵你真是的,别的专业作家都领工资,也拿稿费,不比你少,你是赚钱多还是怎么了?按规定你该享受文艺最高级待遇,比你享受行政一级的工资要高好多呢!”

赵树理不以为然地说:“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够生活就行啦。”

此后,赵树理不但不领工资,而且直到去世也没有报销过差旅费,医药费也很少报。

不久,政府号召作家艺术家个人购买住房。赵树理把《三里湾》的稿费交给中国作协总务科:“请你们代我买一套房子,以便把我现在住的霞公府15号的房子腾出来,交给别人住。”

总务科的工作人员为他买了位于宣武门外香炉营15号的一座四合院,一共18间房,还有一个院子。赵树理去看了看,连连摇头说:“太大了,也太奢侈了!这样的房子在农村得住好几家呢!”

工作人员说:“老赵,你花自己的稿费买房,而且是响应政府号召,大一点怕什么?你一家老人、孩子五六口,住这里正合适。”

他不愿意扫别人的兴,说:“那就先往着,以后再说吧。”

老伴儿关连中跟丈夫商量:“咱也像人家老舍先生家,放上一套体面的家具,给你专门占上个书房,看书写文章也方便。客厅里摆上几件艺术品,才配上你作家的名声。”

“我不要那些摆设。一人一个爱好,我就觉得有几件实用的家具就行啦。我也不反对老舍先生的爱好。”

香炉营离中国作协办公的地方距离较远,赵树理上下班又不坐专车,挤电车、汽车要花将近一个小时,不太方便。于是他认定:“这地方不能长住。”

过了一段时间,他找到中国作协总务科,说:“麻烦你们给我在离机关不远的地方找一处房子,不要太大,我用香炉营的房子换。”

很快,总务科给他找到一处房,墙皮剥落,还有裂缝,需要修缮。他掏钱让总务科找人修缮。房管部门根据香炉营与马家庙两处房子的价值,按规定退还他6千多元的差价,他坚决不要:“我已经拿出去的还再要它干啥?就算支援了国家建设吧。”

过了几年,他又把马家庙2号的私房无偿给了中国作协,一家人搬到和平里一套普通公房里。到1960年,他再从和平里迁到大佛寺西街37号。房子面积不大,非常安静。

10年里,他搬了五六次家,房子越搬越小,东西越搬越少。关连中说:“人们常说,搬一回家就跟烧一把火一样。咱家也不知烧了几回火了,反正家里没值钱东西,好搬家。”赵树理笑着说:“我就是流浪命,你们跟上也不得安生!”

(摘自杨品著《赵树理传颠沛人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