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柴屋里译出《共产党宣言》

2001-05-3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共产党宣言》中文版首译者 陈望道

1920年的阳春三月,浙江义乌西乡山区的天气还相当冷。在被群山包围的分水塘村里有一间多年未修的柴屋,夜夜漏出丝丝缕缕的灯光,一直到黎明。

伴着灯光的是陈家老大——29岁的陈望道。他面前摆着的是震颤旧世界的巨著——《共产党宣言》。陈望道正将其由日文翻译成中文。

之所以从都市潜回到这小山村来翻译,就是因为这和反动当局水火不相容。别看他的行动十分秘密,也难免被上门叙旧的亲朋好友撞见,只有这间破旧不堪的小屋,才能使他获得安全。

陈望道1915年至1919年留日,当时最为迫切的,就是把马、恩的《共产党宣言》翻译出中文全译本。戴季陶曾经做过这件事,只因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贫乏与中国文学修养之平庸,终于望而却步。回国后戴成为上海《星期评论》的主编,再次萌生此念,打算将其译出在《星期评论》上连载。《中国日报》主编邵力子向他推荐说,能承担此任者,非杭州的陈望道莫属!

陈望道留日时就读过此书,深知它的分量,也知道进入新世纪以来,有不少有识之士译介它,但都是片断,而且均不准确,甚至谬误到可笑。像朱执信,他将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竟译成了这样一句半文不白的东西:“嘻,来。各地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奋也!”

陈望道认为,这不是一篇普通的约稿信,而是时代的使命,历史的重任。他不仅将以往各家所译片断找来参阅,而且请陈独秀通过李大钊从北京图书馆借到了英文版作为参照。

陈望道深知译此书所承担的政治风险。他选择了自己的故乡作为完成使命的地点。分水塘村不满百户,和义乌县城相隔数重山。根据他家的住房条件,供他工作的房间有的是。但他甚至不愿让兄弟姐妹知道,把这间设在居室外面的网尘密布的柴房,整理成一个写作环境。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他挖空心思,寻找一个一开头就能吸引中国人,起码也要让中国人民接受它、传播它的词。一天接一天,一夜连着一夜,最终还是采取“幽灵”加上注释的办法。

多少个日日夜夜过去了。陈望道呕心沥血,译稿终于完成。此书原计划在《星期评论》连载,岂料情况突然发生变化,《星期评论》停刊。陈独秀为此奔走,终以秘密成立的又新印刷所承印成册。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发行,白报纸,32开,共58页,印数一千册,定价“大洋一角”。

(《今晚报》2001.5.24俞天白 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