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匿名评审能否堵住学术腐败

2001-06-2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近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作出决定,前年试行的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和导师回避制度将在全校推广。

所谓匿名评审制,是指答辩之前,论文上隐去学生及导师的姓名,送交评审委员会评审。评审委员会的委员均从专门设立的校内外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共计五人。如果五人中有两位或两位以上不同意,则该论文就不能参加答辩,视情况作结业或推迟答辩处理。申请论文答辩的学生,其导师不得参与答辩委员会,表决时亦不具备投票表决资格。

北京大学施行此项改革的目的是要创办国际一流大学。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王仰麟认为,博士论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准,必须迎头赶上,匿名评审制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但管理层以外的人士,更愿意将这一改革与近年的学术滑坡现象联系在一起。令北大管理层颇为尴尬的是,这项费尽苦心推行的改革只能得到舆论的呐喊支持,北大学生却对它反应冷漠。

一些博士生对此持有疑义:博士生研究的领域往往很专一,谁研究什么其实就是公开的秘密,匿名只是挡住了名字而已;在论文评审以前,有开题、资格考试等诸多程序,要提高论文质量为什么不从头开始,最后搞一个匿名,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呢?还有人认为,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不应对博士论文进行实质审查,只能进行程序性的监督,因为评定委员会的成员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专业人士,很多情况下他们并不具备审查的能力。

(《周末》2001.6.15)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