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周梅森:我下海是为了追逐海风

2001-09-1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电视剧《人间正道》、《忠诚》的原作者、著名作家周梅森说:我的一些或者惨痛或者幸运的经历是我全方位介入生活、介入改革的真实写照,也是我的小说真实生动深刻的基本保证。

我是下海较早的作家,我的第一笔买卖是投资房地产。当时广东惠阳是中国最早开放房地产的地区,我年轻气盛,和山东作家矫健一块儿办了个公司,揣上两人的所有积蓄跑到惠阳买了50平方米地皮,盖了一座5层的楼。让现在的房地产开发商看来,买50平方米搞房地产开发,跟开玩笑一样,可我们当时把所有存折都取光,也没几个钱,算了算,也就能买这么点儿。虽然很少,但我们却是把身家性命都押上参与改革的!

事实证明,我这第一次投资是失败的,那楼到现在还没卖出去……

后来,我们又异想天开搞车队,我已经一文不名了,就从我妈那里借了钱,带着车队打徐州浩浩荡荡奔惠阳,结果,还没到惠阳,过路费、汽油费、伙食费、修车费……就把钱花光了!

过了几年,我们又跑到上海搞房地产,也是胆大包天,搞了600多人的工程队同时建6座楼,欠着三角债。有一天,我正在徐州,突然接到矫健从上海打来的电话,他用非常生动的话剧道白说道:“梅森,你听——工人们在怒吼!他们已经包围了我的办公室,就像《燎原》里一样,再不发工钱,工人们会吃了我!”

苦斗了几年后,手里有了一些资金,我又想尝尝炒股票的滋味,于是跑到股市里转悠,A股B股全都做,我是南京股市里第一批大户。当年的大户本来就没几个,后来由于股市险恶,有的见好就收了,有的悬崖勒马了,有的全军覆没倾家荡产了,只剩下我,还坚强地挺立着。其实我也经历过一眨眼赚几十万,一眨眼赔几十万的大喜大悲,但由于我有体验改革、体验社会转型这样一个高于赚钱的目的,所以能够冷静清醒地对待输赢。

有的人下海是为了捕鱼捞虾,是为了实惠和利益,我下海为的是追逐海风,为的是了解、掌握时代的发展脉络。我投身改革虽然举步维艰,并不是春风得意,但作为一个作家,我从来不把自己等同于普通公民,普通公民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就有权利骂娘,作家不行,有责任感的作家应该力求全面客观地把握时代本质,不能自己亏了,就否定改革。

我想,正是这种什么都敢试试的勇气,使我有可能坦然面对创作中所有难题。

那是1993年,我下海两年了,有一次回家乡江苏徐州,见徐州正热火朝天地集资建三环路。当时徐州还比较闭塞,老百姓对修路的意义不大了解,因此怨声载道,骂声不绝。可我认为这是好事,就说:“修路好呀,欠发达地区应该抓紧修路,你看,过去我回家要3个小时,现在40分钟就到了,多好!”这话不知怎么传到了当时的老市委书记李仰珍耳朵里,他提出要见见我。一般来说,哪位官员要见搞写作的,都是先送一些材料,让你对他的履历、政绩、为老百姓做的好事有所了解,免得当面自吹有失体统。但这位李书记不同,他叫人给我送来一大摞告状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告他的。他让人带话来说:“你看看,如果你看过之后仍不拒绝和我谈,我随时恭候着。”我仔仔细细地看完这些信,心里沉甸甸的,我这才发觉,一个干部要想干点事,真不容易!于是,我们不仅谈了,而且非常投机,原来只想谈几十分钟,不料一气儿谈了好几个小时。

市委书记这次开诚布公的谈话,使我认识到改革的艰难,看到有一群民族的脊梁在奋力支撑着祖国积贫积弱的躯体。这次畅谈也改变了我的文学道路,接着,我就接到李书记的邀请,到徐州市委挂职,当了一段时间秘书长。这段经历,为我的《人间正道》和《中国制造》等带有轰动效应的“官场小说”打下了成功的基石。(《北京纪事》2001年第17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