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救援阿富汗,中国车队生死难料的艰难跋涉

2002-01-3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紧急任务

“9.11”恐怖事件后,美英等国宣布对阿富汗恐怖分子实施打击,阿富汗战火弥漫,大量难民开始外逃,主要逃往邻国巴基斯坦。阿富汗的难民潮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就在此时,中国政府宣布将向阿富汗难民无偿提供价值14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救援物资。

10月7日,这项紧急任务迅速落到了新疆,具体的运送任务由中国外运(集团)新疆公司和另外一家运输企业负责完成。

消息传来,中国外运(集团)新疆公司的总经理兼党委书记袁建民既兴奋又不安。作为这次负责运送任务的车队负责人,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意义,也感受到肩头上沉甸甸的分量。而离开祖国,驾车跨越3000多公里到炮火纷飞的阿富汗,更令家人为之担心不已。由于任务太紧急,袁建民便委托新天国际经贸股份有限公司外贸公司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采购、组货、商检、海关检查等几项任务,10月21日,袁建民率领55位工作人员,分驾39辆满载着集装箱的大卡车正式出发了。

从乌鲁木齐到与巴基斯坦接壤的红其拉甫口岸,有1800余公里,车队沿着中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绕着塔里木盆地,经库尔勒、库车、阿克苏、阿图什、喀什等地行进。尽管行程遥远而艰辛,但是救援车队日夜兼程,只用三天时间便到达了红其拉甫边境口岸。袁建民曾经担任过红其拉甫口岸管理委员会主任,对这里了如指掌:红其拉甫意谓“血谷”,地势险峻,是昔日盗贼出没之地,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里的故事,便发生在这里。

因为战争的关系,红其拉甫口岸早已封关,为了这支特殊的车队才重开国门。车队进入崎岖的山路后,道路更加险峻,公路盘旋在海拔4000至5000米的雪山峻岭之中,空气越来越稀薄,加上风雨越来越大,道路变滑,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每辆载重30吨的卡车在经过弯道时几乎都是擦着山体而行,这使得司机每时每刻都必须小心翼翼。10月27日,车队到达巴基斯坦北部的交通重镇吉尔吉特。

在吉尔吉特,中国车队受到了最高级别的欢迎。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特种部队指挥官迪甫先生特地在指挥部请袁建民检阅仪仗队,并授予袁建民“北部地区特种部队名誉指挥官”牌匾;警察总监木北法尔也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他们说,中国是巴基斯坦的友好邻邦,中国人民是巴基斯坦最忠诚的朋友……

一切似乎都很顺利,但意想不到的战事发展却使车队陷入了困境。

绝境中的生死谈判

当时正是美英轰炸阿富汗最为激烈的时刻,由阿富汗塔利班组织控制的巴基斯坦北部的一些宗教和部落势力为声援塔利班,为抗议美国对阿富汗进行的军事打击,以及抗议巴基斯坦政府为美军提供军事基地,采取了武装集结的强硬军事手段,成了巴基斯坦北部颇有实力的一支武装力量。

他们先后占领了齐拉斯地区的机场、加油站、监狱,并释放了1000多名重刑犯,缴了前来劝阻的40多名巴基斯坦政府军人员的枪支;同时,在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和西北边境省交界处炸毁了部分山头,武装占领了公路和周围的一些制高点,用巨石设置了路障,许多地段还埋藏了地雷,特别是在本来就危险的悬崖峭壁上埋设了炸药。这里几乎成了一个“死亡区”,不经他们的同意,任何人和车辆都别想通过!

这支宗教和部落势力的军队由60多岁的宗教领袖阿米尔担任首领,当中国车队到达时,弯曲的公路上已有200多辆运送燃油及液化气的卡车受阻,滞停在数十公里的公路上。

面对这种严重的局面,巴方政府调集部队,试图要消灭这股势力。但是,军事行动因为区域战争的变化和国际形势的复杂化而停止了,无奈,中国救援车队只好在吉尔吉特镇等待了五天。在这期间,尽管北部地区政府、议会、警署、商会先后对中国车队进行慰问,送来了肉食、蔬菜、水果等,但环境的恶劣还是让全体工作人员非常苦恼。

在这非常时刻,带队的几位领导要求车队职工坚持24小时不离车,做到车在哪里,人就在哪里,严格照看好每一辆车上的物资,仔细检查每一辆车的车况,随时准备出发。吃饭就用自己携带的简易锅灶就地做饭。时间又过了两天,巴方政府、军方、警方先后多次协调,都未能奏效。这时,巴方官员建议,可以把物资卸在吉尔吉特,中国车队先回国,等路通后再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运输和交接。

面对如此特殊的情况,袁建民和几位带队的领导感到非常为难,经商议,还是回绝了巴方的建议。大家一致认为:这次行动是国际关注的大事,关系到中国政府的尊严和信誉,更何况,严冬即将来临,阿富汗难民对救援物资如久旱盼甘霖,哪怕再有千难万险,也一定要把中国的救援物资及时完整地送到难民手里!

这时,袁建民向巴方提出了一个令人大感意外的要求:他要面见那支宗教和部落势力的军队首领,和他进行一次谈判!经不住再三要求,巴方政府通过第三渠道的疏通和联络,终于使袁建民获准与那支势力的二号人物纳提夫见面。

但是,这位头目声明:只见袁建民一个人,不允许他带任何随员。这等于把头伸进了老虎的嘴巴里!所有的人都沉默地看着袁建民,袁建民一咬牙——去!

袁建民终于见到了二号人物纳提夫。这位50多岁的宗教领袖不但身挎手枪,而且身前身后还站着几名卫士。不过,他对袁建民还是比较友好的。在会谈中,袁建民反复讲述中巴两国的友谊,讲述中国的人道主义精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几轮唇枪舌剑的辩论,终于说服了纳提夫。

会谈中,这位宗教领袖透露,如果巴基斯坦政府军队开火镇压他们,如果袁建民不出面和他会谈,他们原准备要劫持这支来自中国的救援运输车队!

会谈结束后,为了验证中国车队此行的目的,纳提夫还亲自下山,到吉尔吉特现场考察了一番,最后才下达指示:开路,但只让中国救援车队通过!

眼看大功告成,纳提夫的一句话又让所有中国人的心提了起来:车队到达前方的齐拉斯后,袁建民必须再单独会见一号人物阿米尔!只有阿米尔点了头,中国车队才能真正地通过这个“死亡区”。

纳提夫连夜动员他们的信徒搬开石头,撤掉炸药和地雷。11月3日凌晨,滞留七天之久的车队终于得以继续前行。

当晚10点左右,车队到达齐拉斯后,袁建民很快被请进一辆神秘的小车,在黑夜中行驶了40多公里,来到一个山沟的帐篷前,几个荷枪实弹的武装人员押着他下了车。袁建民看到,帐篷周围不但架着几挺机枪,而且在山坡上还架着重型炮。在几位宗教信徒的带领下,袁建民来到一号人物、宗教领袖阿米尔面前。

阿米尔尽管已经60多岁,但身体健壮,又密又长的胡须几乎遮住了整个嘴唇和半个脸。他目光炯炯,冷漠的神情中透着威严。在压抑和紧张的气氛中,对话生硬地开始了。

阿米尔开口就问:“你身上带有武器吗?”

袁建民答:“没有。我们整个车队都没有任何武器!”

阿米尔问:“你的车队还要往前走吗?”

袁建民答:“要往前走,要把物资送到白沙瓦去,那是联合国难民署指定的地方。”

“前面要打仗,一路不安全,你们把东西放下,回去吧……”

“我们不能回去!我们运送的是救济难民的物资,是代表中国政府的!”说到这里,袁建民又巧妙地补充了一句:“据我所知,你对中国政府是很友好的。”

“是的,你们中国帮助我们修建了这条公路,我从这条公路到过你们新疆的喀什市,”说到这里,阿米尔的口吻开始松动了,“你的乌尔都语和普什图语都讲得很好,你从哪里学的?”

“我在帕米尔前后工作了20多年,当过县长,也当过红其拉甫边境口岸的最高长官,我在巴基斯坦有许多朋友……”

“但现在是战争时期,如果政府军向我们开火,我们就把你们车队扣下来当人质,把你这个长官也当人质!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袁建民说:“你不该这样做。我们两国是友好邻邦,你是很有威望的宗教人士。阿富汗几百万难民等待着这些救援物资。那都是些与战争没有一点关系的无辜的妇女、老人和小孩!”

阿米尔陷入了深思,良久才说道:“那你们能不能把物资送到支持塔利班的难民手里,那里也有很多可怜的人。”

“我们没有这个权利。我们是按国际惯例把物资送到联合国难民署,由他们再作分配。”袁建民微笑着回答。

“请你不要误会,我始终认为,中国和我们巴基斯坦是友好的。”阿米尔的口气再一次软下来了。

袁建民敏锐地乘胜追击,说:“是呀,现在全世界救济阿富汗难民的物资都送到了白沙瓦,惟独中国的没有送到,就是因为在这儿受阻了,你不觉得会影响中巴两国的友谊吗?”

唇枪舌剑,斗智斗勇,谈判进行了近一个小时。

最后,袁建民终于取得了这位阿米尔的信任,在他同意放行的那一刻,袁建民长舒了一口气。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告别时,阿米尔,这位声名显赫的宗教一号人物,竟亲自向袁建民赠送了一条手工制作的驼绒披风——这是当地的最高礼节!随后,阿米尔又派人将袁建民护送下山,同时派武装人员把整个车队送出危险区。

就这样,中国车队通过了“死亡区”,继续驶向阿富汗。

中国车队周围的无数难民

离开齐拉斯后,车队继续赶路。途经奎斯坦、芒斯尔拉、白夏木等地段时,四周都是悬崖峭壁,一路上石障遍布。车队人员只好一齐动手,清理路障。通过奎斯坦时,公路中间有一块巨石,车队只能沿着公路外侧勉强通过,稍有不慎就会车毁人亡。

开始时,车队由技术最好的驾驶员在前方开路,慢慢地通过,突然,一辆车被巨石卡在路中间,动弹不得,几经周折还是毫无办法。最后,车队连夜找到了不远处的巴方驻军,请求炸石,巨石被炸开后,车队才继续前进。

中国车队全体人员锲而不舍,壮举感动了沿途的巴基斯坦驻军和普通民众,在随后的很多路段,人们手搬肩扛,主动协助中国车队清理路障,甚至那些设置路障的人员也主动提供帮助。

11月4日,车队到达白夏木,路开始好走了。11月5日夜,满载着中国政府援助阿富汗难民救援物资的39辆车,经过12个昼夜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白沙瓦。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的省长专程从首都伊斯兰堡赶回白沙瓦,并组织人员搭建彩棚会场,准备亲自主持物资交接仪式。

出现在中国车队面前的是数不清的阿富汗难民,他们相互拥挤着,衣衫破烂,血迹斑斑;四处是枪声和炮声,弥漫着浓烈的战争气氛。望着这些来自中国的一辆辆载着各类物资的卡车,难民们的眼神中流露出欣喜和渴望。39辆满载物资的卡车停在显得肮脏混乱的巴阿边境上,卡车上载运的物资包括毛毯、棉被、防水布,还有300多顶每顶可供12人使用的帐篷。这些都是北京、上海、乌鲁木齐等地的工厂专门制作的。

尽管车辆安全到达了白沙瓦,但56位同志全部不敢离开汽车,昼夜轮流值班,不能让物资有任何的丢失。大家提出:人在,就一定保证车在,物资在!因为在离中国车队的不远处,便是闻名的白沙瓦走私物资市场。如今,这个大概有两个足球场大的市场已经关闭,成了难民的栖息之地,就在几天前,某国刚运送来的救援物资,遭到难民的哄抢,运送物资的工作人员还被打伤了。

11月6日,在一个专门搭建的帐篷里,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官员与联合国难民署和巴基斯坦负责难民事务的代表终于坐在了一起。移交手续完成后,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一位巴基斯坦的官员朝袁建民竖起了大拇指说:“你们这支车队能成功抵达,是中国人的胜利,也是人道主义精神的胜利。中国人,好样的!”

袁建民的眼眶湿润了。(《家庭》2002年2月下半月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