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德国:银行独立一波三折

2002-03-0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传说有一“聚宝盆”:世间万物,只要放置其中,都能被随心所欲地复制无数,让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银行,在政府眼里似乎有点像聚宝盆。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银行归政府管。为了筹集战争资金,德国国君威廉一世一声令下,银行就得加班加点开动印钞机。战后,巨额赔款、财政赤字,压得财政喘不过气来。而面对萧条的经济,政府又不忍加大税收,一筹莫展之际,只好让300台印钞机再次开足马力,夜以继日地赶印钞票。由于货币过量发行,物价上涨一发不可收。这一教训促使德国在1924年通过了《银行法》,规定银行要与政府分家,并赋予了银行独立处理自身日常业务的权力。

然而,不幸的是,到了1933年,希特勒上台,在他看来,法律只是一纸空文。侵略扩张需要大量资金,于是他又打银行的主意,将其视为掌中之物,任意摆布。帝国银行董事福克,对此深感忧虑,担心悲剧重演。1939年,他向政府有关部门提交意见书,希望加强银行的独立性。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希特勒勃然大怒,下了特别手令,将其逐出帝国银行。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二战结束后,德国又爆发了恶性通货膨胀,帝国马克再次沦为废纸。商店里的货物,不得不用美国香烟标价。这种类似物物交换的方式,使人们生活极其不便。饱受两次通胀之苦后,德国人开始反思,意识到银行必须独立于政府。但好事多磨,战后,英美法成立的占领局于1947年将幸存的3家大银行肢解成30家,银行权力分散,别说独立于政府,就连资金运作都很困难。没有银行的有效支持,国家复兴步履维艰。随后,占领局也意识到,联邦德国发展慢了,还会拖自己的后腿。不久,3大银行又逐步得到恢复。

战后,福克又重受重用,从1948年到1958年,一直担任联邦德国的洲际银行行长。在他的奔走呼号和其他有识之士的努力下,1957年,终于通过了《联邦银行法》,明确规定,银行与政府相互独立,一个管金融、一个管财政,对方的家事,可以过问、提建议,却不得插手干预。有了法律的撑腰,银行已不再是一个任人使唤的伙计。从此,银行在战后重建、稳定金融方面,大显身手,使德国的通胀率始终保持在西方国家的最低水平,德国马克也成为世界上最坚挺的货币之一。

(《中国青年报》2002.2.24王东京等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