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毁誉不一的“哥德巴赫猜想证明”

2002-03-2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1978年,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激起异乎寻常的反响。自此以来,不知多少中国业余数学爱好者痴迷地投入到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中。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每周都能收到他们寄来的证明。许多大学、研究所乃至专业刊物、普通媒体也经常接到这样的来信。

这些业余爱好者可谓五光十色,无奇不有。对他们的评价毁誉不一,也令局外人真假莫辨。蒋春暄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蒋春暄,中国航天总公司四院二部退休高级工程师,业余时间钻研数学。去年底,有媒体头版报道说,蒋春宣发现了六种s i函数,它帮助蒋春暄获得了50种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方法。此外,“1+1”、“1+2”、“1+3”等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对蒋春暄来说算是“小菜一碟”。但对蒋春暄数学成就的评价,学界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在美国著名学者桑蒂利眼里,蒋春暄是500年才可能产生一个的数学天才;而在另一些学者看来,他的研究如同垃圾,不值一提。

对这些业余爱好者的成果,一些专家称“没一篇有价值”。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陆柱家研究员就肯定地说:“哥德巴赫猜想不仅业余数学爱好者做不出来,就是数论专家在没有采用新方法之前也是不可能证明的。”对科学史上不乏业余爱好者作出重大贡献的先例,陆柱家指出,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二三百年前科学的初创阶段,那时候专业研究与业余研究的区别并不明显,科学积累的知识也相对不多,因此确实存在业余爱好者作出重大发现的空间。但今天的情况已大不相同,相对简单的问题前人早已解决,要想在科学上有进一步的突破,不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是不可想象的。但也有人指出,对于这些爱好者还是应该给一些宽容、理解和尊重。

与业余爱好者的“热”相反,长期以来,哥德巴赫猜想在专业研究人员中一直少人问津。这种“冷”也许体现了科学的严肃精神。但它也说明了我们的科学研究环境中存在着浮躁功利之风。在这种风气下,谁愿意做有风险、短期难见成果之事?甚至有人设问,陈景润要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可能沉下心来十几年如一日,搞他的“1+2”证明吗?

(《北京日报》2002.3.20王鸿良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