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育领域不能随意引入市场机制

2002-04-1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近两年,“教育产业化”的提法经常见诸媒体,但一些教育专家对此并不认同,丁宁宁就是其中一位。

丁宁宁认为,市场经济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市场化。即使在新自由主义大行其道的英国和美国,教育的主体也还是公立学校,而且绝大多数的私立学校,也都注册为非营利机构。其含义是在承担社会公共职能的前提下,可以接受社会捐赠并免交法人所得税。通过这样的财税政策,来确保学校以培养人才、而不是以盈利为目标。

主张“教育产业化”的人认为:如果400万个在校大学生每人每年交费3000元,就可以每年“扩大内需”120亿元。丁宁宁认为这种看法是思维短视化。因为他们没有考虑大学收费对家庭支出预期产生的负面影响。现在全国初中在校生约6000万,假定其中1500万准备考大学,加上高中在校生1200万,一共是2700万。如果平均每个家庭每年为准备子女上大学而增加储蓄1000元(实际上还要多得多),加起来就是270亿元。二者相抵,内需反而减少了150亿元。

教育经费紧张是主张“教育产业化”者的一大依据。丁宁宁认为,教育经费紧张主要是基础教育经费这一块,原因在于国家投入过低。其实城乡教育附加税费一年也不过几百亿元,只要在总额超过一万亿的财政收入中挤一挤也就出来了。如果为弥补政府教育经费的不足,而迫使中小学通过各种不规范的做法来挣钱,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例如,近年来,中小学各种名目的收费不断增加,已导致不少低收入家庭的子女辍学。

高等教育虽然不属于义务教育,但近年随着大学学费的大幅度上涨,大量来自贫困家庭的青年被挡在了大学门外。这种做法,不仅偏离了公立大学的办学方向,也违背了市场经济中机会均等的竞争理念。大学可以收费,但对于录取分数线以上的学生,收费水平应控制在使他们在毕业后两三年里能够还清助学贷款的范围内。

政府应当鼓励多种形式的民间办学。但不论是什么性质的学校,都不能把学校和学生当作赚钱的工具。(《经济日报》2002.4.5)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