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学大师”是无法从教室里培养出来的

2002-04-28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1994年,北京大学创办了“文史哲综合试验班”。在4年时间里,学生被作为未来的“国学大师”加以培养,学习文史哲三系所有的基础课。然而首届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出国从事与“国学”并不相关的研究,留下继续深造者寥寥无几。此后几届学生的情况也大致相同。于是,去年,北大“国学班”被停办。但时隔不久,武汉大学又在策划开办“国学班”。

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的“国学大师”。但是,“国学大师”的产生,除了必要的学校教育外,和社会环境、个人的天赋密不可分。此外,高校因学派、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很难接受民间有志于国学研究者的观点,从而也影响了“国学大师”的诞生。有时候,有希望成为“国学大师”的人,恰恰是学在民间。

学术研究还面临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隋唐的音韵学,宋代的注释经传,清代的训诂学,不仅是当时时代的产物,而且达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峰。现在的学者所要做的,是如何走创新之路,在多个领域内有所建树,甚至登上一个“制高点”,使之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标志性的学术“摩天大楼”,这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而现行教育体制的改变却非一日之功。

(《中国青年报》2002.4.1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