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关村还盼什么

2002-05-2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5月9日,北京中关村热热闹闹立了纪念碑,这个国内知名度最高的“村”从此有了标志。的确,中关村太有理由自豪了:一是有30多万高科技人才,如此密集世界罕见;二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北大等高校已有100多年历史;三是得首都地利,是中枢,很多方面都领导全国。因此,中关村几成中国高科技的代名词。然而,中关村“村长”——中关村建设总裁段永基,早些时候却说了这样一句冷冷的话:如果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还不建立,中关村别说做到世界一流,连世界八流都做不到。

段永基这番“泼冷水”的话,不仅点明了阻碍中关村健康发展的病症,也道出了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隐形壁垒”,就是在如何激活民间资本方面,有关部门的相关政策仍然滞后。如私企贷款,据统计,2001年金融机构对个私企业的贷款比重不到1%。

统计表明,中国目前民间的资本存量超过10万亿元,但这笔巨资进投资领域的很少,大都在休眠。有专家算过一笔账,考虑到现有贷款盘子、银行坏账等因素,实际可动用的约2万亿元。只要释放其中的1/10,其绝对量也大于政府现在每年发行的国债。

当前,鼓励民间投资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增强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还要扎扎实实把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落到实处。3月28日,上海市政府把每公里运营效益居全国第一的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99.35%的股份,作价32亿元转让给了上海一家民营企业,就是贯彻落实中央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领域的一个创举。先将如此优质的存量资产出售,还愁大额民间资本不主动跟进吗?如果有关部门在营造中关村的投资环境方面也采用这样的战略性思维,那么,拥有三大优势的中关村,做到世界一流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人民日报》2002.5.2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