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棍棒下的“足球神童”

2002-06-06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6岁的足球神童周了了近期出现在北京电视台一期名为《不打不成材》的节目中。

足球神童:“我爸天天打我”

“我最害怕我爸,因为他老打我。”“有时候天天得挨打。不挨打就挨呲嗒(骂)。”

在周了了颇令现场观众瞠目的“实话实说”中,和儿子并排坐在嘉宾席上的父亲周玉友,脸上并无尴尬。这位个子不高、当过出租车司机的中年男子笃信“不打不成材”的古训。他当众坦承,“打”是他的教育方针中一个经常用的手段。两岁开始练足球的儿子,现在已成为一些俱乐部和足球学校追逐的“目标”,并且成了名——这似乎足以使这位父亲坚信自己教子有方。

在爸爸的“教练”下,了了练得很苦,要颠球、踢球、盘球,还要长跑,每天10公里。练球之外,他还要练写字,在规定时间里写完规定的若干篇字。

最近的一次挨打便是由写字引起的,“他把时间拖得很长,而且写的字又不好。”父亲理由充分。“揍完了以后非常见成效,第二天的字就写得既规整又干净又好,时间用得还比较短。”“我认为这种方式对他行之有效,对别人不敢说。用别的方法,比如劝他,给他讲道理,讲两个小时都不管用,上去一巴掌,两秒钟就管用,我干吗不走这捷径呢?”

编导杨烁:“这么打也没打掉他的兴趣”

有一次去了了家时,杨烁亲眼看见了了挨他爸的打,接触中他还得知了了挨的打有时还挺重。杨烁说周爸爸打孩子真的是出于好意,因为看得出他很爱了了和家人,和周围邻居也都相处得特别好。周家不宽裕,了了踢球需要营养,邻居们曾经买来牛肉给他吃。了了爸爸不坏,“但在打孩子这一点上他却很固执,谁劝也听不进去。”“了了是真的喜欢足球,这么挨打也没打掉他的这份兴趣。要是换个孩子可能就不行了。”

专业人士:“天赋和兴趣才是主要的”

了了到底是不是“打出来的”?

“打跟提高水平没有关系”,这次节目请来的另一位嘉宾——曾当过足球教练的刘常伟从专业角度说。他认为“打出来的”足球苗子由于缺乏循序渐进的培养,长大后会显露出很多“毛病”,而且需要用暴力才能解决问题,但到那个时候,暴力往往又“跟不上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震宇教授说,了了属于“个别情况”:“既成材,也没有受损伤”。她坚持认为,了了并不是完全靠打才成材的,天赋和兴趣才是他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主要原因。她希望家长都能搞清“到底是学会某种技能重要还是孩子的健康成长重要”的问题。她颇替了了庆幸:“幸亏孩子开朗,是活泼型的,要是内向型的,这么打可就惨了。”(《北京广播电视报》2002.5.28)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