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注译制片

2002-09-1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内地译制片风光不再 在中国内地,对译制片的抨击越演越烈。不要看配音的译制片,要看字幕原版片的呼声屡屡见于报端。在一部分人的眼中,译制片已经成为落后、保守、粗制滥造的同义语。译制厂引以为豪的二度创作和中国化的加工润色,都成为诟病的对象。对译制片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争论的焦点在于:译制片损坏了原有的艺术风味、演员配音艺术腔、损坏了原片的音效。如前不久香港电影市场公司的发行人吴孜等人对在广州看到的《哈利·波特》配音版大摇其头,说:“说中文的哈利·波特已经不再有魔法了。”

香港译制片有哪些不同 在香港,仅登记注册的专业配音和字幕公司就有几十家之多,这些公司可以根据你的要求为你请人配音,按照你的要求制作字幕。一切都是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

内地译制外国电影时,喜欢让配音充满异国情调,我们也习惯了译制片中外国人说话的语调,如果用我们日常的语调来配音,观众反而会不习惯。香港的译制风格则显得比较随意,决不会强求“洋”味,西片的配音多以最为当地观众所熟悉的流行语言为主,基本上都是以银幕表演为主的职业演员来做配音。我们看香港译制的西片,一群外国人在屏幕上说着地道的粤语,感觉似乎很怪异,但香港的观众却有很亲切的感觉,或许是因为香港有很多外国人会说地道粤语的缘故。

译制厂招进新人 在上海电影译制厂,依旧严守着把配音称为语言艺术的传统。不久前,沉寂多时的上海电影译制厂第一次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专业配音演员。消息发布后,有300多人报名,其中不少是放弃优厚报酬前来应聘的。经过三轮考试,留下了20位外围演员。日前,已经确定录取4位新人。

建厂45年的上译厂此次一反常规,不是从艺术院校,而是面向社会招聘新人。厂长乔榛解释道:国内没有配音专业,通常从艺术院校招演员,他们往往更倾向于去拍影视作品。译制片是一项寂寞的事业,做好这份工作,要有强烈的爱心,要全身心的投入,要受得了寂寞。所以除了业务和能力之外,还要有安于配音的气质。

乔榛用了“刻不容缓”来形容上译厂目前的状况。他说:厂里最兴旺的时候,有28个演员。现在加上我自己也只有11个演员,行当也不齐了。我们太需要新鲜血液了。(《南方周末》2002.9.5)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