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死缓犯挺进“院士”路

2003-01-2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12年前,王树祥还是名噪一时的书商,眨眼间就变成了死缓重刑犯。高墙电网下,他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次突围。

锒铛入狱

出生于江苏淮安的王树祥,1983年师范毕业后毅然报名支边。在中学教了一段书后,他带领18位残疾青年在乌鲁木齐市创办了“离骚书社”。因头脑灵活,经营得法,书店生意非常红火。为回馈社会,他曾向广州市精神病基金会、新疆青少年宫等地捐款、捐书。因王树祥捐款遍及全国,《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相继做了专题报道。

1988年,王树祥将书社迁至北京。不久,他与一家出版社协议出版“《<山南海北>丛书》。但在发行前夕,这家出版社因违规被勒令停业整顿。书籍大量积压,银行一再催款,王树祥急红了眼。在没人把关的情况下,他私自向全国邮发征订单,立即受到了新闻出版部门的查处。后来司法部门介入此案。王树祥作为主犯被北京警方逮捕。

赎罪不归路

在看守所里,整天呆着等判决,听其他犯人狂吹海侃。忙惯了的王树祥觉得生不如死。一个月后,王树祥得知在押犯有“可以看一些健康的书”的权利,兴奋不已。看什么书呢?在这里得到书不容易,况且一般的书看过就扔。王树祥决定请表姐邮寄一本《新华字典》。

有了书,每天,王树祥独自躲在角落里咀嚼《新华字典》。一天,他偶然发现《新华字典》321页“妹mo”字竟然是个错字,应是“?mo”。这个发现,使原来对字典奉若神明的王树祥“小心”起来。不出一个月,他竟从中发现差错字400处。如将“隧道”写成“遂道”,“至亲”写成“致亲”等。王树祥决定为辞书纠错,为净化文化市场作点贡献。

看守所不允许在押犯拥有笔和纸,没有笔和纸,所有的愿望只能落空。一次放风,他找管教干部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管教”严肃地说:“按规定这不行,你安心等判决是正事!”在押犯们也取笑他“吃饱了撑的!”

王树样没有气馁,每发现一个错别字,就用指甲在书上深深地划道印子。他的执著打动了一位管教干部。不久,王树祥破例有了笔和纸。

半年后,王树祥的“纠错笔记”密密麻麻记了五大本。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王树祥感到所有的苦难都被扔到了九霄云外。

1992年4月,王树祥被以“投机倒把罪”(如今此罪名被取消)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纠错成痴

在监狱里,王树祥除了干活和参加政治文化技术课学习外,其他时间全扑在辞书上。

经过两年多的积累,王树祥终于有了一些自己的“纠错心得”,他将这些体会写成文章,投寄给一些学术期刊,没想到竟然发了几篇。王树祥受到莫大的鼓舞,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从1996年8月开始,王树祥的辞书纠错论文先后在10多家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王树祥经过两次精校,从号称“跨世纪换代工具书”、由上千名专家教授精心编撰的新版《辞海》,纠出差错7980处!

从死缓犯到民间“院士”

王树祥先后校正了《现代汉语词典》、《汉大商务汉语新词典》、《辞海》等8部辞书,纠出的辞书差错累计达3万处之多。同时,他还为《读者》、《家庭》等300种全国知名报刊杂志纠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知音》等数家国家级出版社和著名杂志社向他发出加盟的真诚邀请。最近,吉林省名人文化研究院授予王树祥研究院“院士”称号。(《金盾》2003年第1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