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金色大厅不是“金钥匙”

2003-02-1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近几年中国民乐频繁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当人们翻阅众多报道的时候,会发现“巨大成功”四个字使用率最高。然而,记者在这里进行台前幕后的采访时,也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

文化参赞:赠票使中国民乐“掉价”

“羊年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在金色大厅演出前的2月3日上午,记者采访了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孙书柱。孙参赞说,这几年中国民族音乐各种形式的演出过于频繁地在金色大厅登台,使得大量的送票工作成了大使馆的一个沉重负担。因为这里的音乐演出已经形成了规范的市场,正常的演出是卖票的,这里有地位的官员以买票听音乐会为荣,大使馆为了一场演出向这里的各个方面送票实际上是很掉价的。第一次送票给朋友,他认为是友好,而第二次送,他就会认为你的演出不值钱,送来送去就倒了自己的牌子。

孙参赞无奈地对记者说:“去年一年就有6个中国乐团进入金色大厅演出,有的是地区省市艺术学校的学生乐团。除了香港中乐团每年一度的‘春节中国民族音乐会’已经形成品牌,大使馆送票极为有限外,其他几个乐团都要送出几百张票,‘诚恳地邀请’当地的官员来听音乐会。太多的中国民乐进入金色大厅,本身就不会有太多的购票观众。送票是必然的。不送票就不会有满场的观众,电视画面就不好看,就不会有‘巨大成功’的热烈场面。”

国内:对金色大厅的认识有误区

孙参赞告诉记者:“维也纳金色大厅之所以有名实际上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它是最古老的音乐大厅之一,是维也纳音乐家协会所在地;其次它是一个音乐博物馆,贝多芬交响曲的手稿收藏在这里,这里也收藏了世界各地的一些名贵乐器;再有,这里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已成为传统。但是,这些与这个音乐厅所有演出团体的演出水准无关。换句话说,在这里演出并不说明演出水准就有多高。这里的演出不管你的水平高低,只要艺术家付出了劳动,每个节目都会获得掌声。所以,靠获得热烈掌声的次数来判断演出水平的高低是不准确的。演出如果在音乐领域得到关注,而且在这里形成了一股热潮,那才叫‘热烈反响’。真正的成功在这里是靠票房来说话,靠真正进入这里规范的主流市场。”

经理:在金色大厅演出不代表什么

一般的中国民族乐团都以进入金色大厅演出为荣,认为在这里演出就代表了乐团具有高水准。2月3日,记者采访了金色大厅演出部经理克劳斯·克莱恩先生。

克莱恩说:“金色大厅的演出绝对不会标志一个乐团的水平。由于我们对中国民乐团水准搞不清楚,所以也不可能进行任何的艺术认证,只要交场租并签了合同就能在这里进行演出,只是不能衣冠不整地进入金色大厅而影响金色大厅的形象。对于中国民族音乐,这里的观众听不懂二胡的演奏谁好谁不好,也不了解演奏中国乐器需要哪些技巧,更不知道中国民乐怎样的演奏才可以称得上大师风范,所以在质量上没有办法评价”。

当地观众:中国民乐并非多多益善

原奥地利劳达航空公司总裁皮特·奎勒先生说:中国民族音乐在维也纳这几年确实有很大的发展,有很多人喜欢上了中国民乐。作为中国人的好朋友,我可能会拿赠票礼节性地出席,但以我自己的购票意愿,我只能看一场。一年看四五场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你是为了送票而来演出,那么就更不值得,因为德国有句名言:“不要钱的东西就是不值钱的东西。”

金色大厅演出部前经理亚历山大·戴蒙说:一些中国民乐团在邀请观众和自身方面并不注意,连香肠、汉堡包和矿泉水都可以带到演奏大厅里吃,电视台的摄像师随时随地在大厅的各个地方拍摄,这样就影响了金色大厅的形象。

当地华人:浪费钱财令人心疼

在维也纳环球旅行社工作的华裔奥地利人王勇峰以他近几年的亲身感受告诉记者:“如果有本事,还是应该进行商业演出,因为只有商业演出才能体现中国民乐的商业价值和水准。如果为了能在金色大厅露一脸而投入大量钱财,实在是一种浪费。这也是中国民乐进入金色大厅的恶性竞争,其结果是一些联系演出的经纪人赚了大钱,而给国家和企业造成浪费,艺术上更不会有什么提升,这是最为令人心疼的。”

(《北京青年报》2003.2.9)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