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间军事评论家马鼎盛

2003-04-0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穿迷彩服的明星

自从美英联军在3月20日打响“伊拉克战争”,香港军事评论家马鼎盛连日来又成为电视、报刊、杂志上的常客。

几乎所有香港传媒,都拿出绝不放过他的架势,天天约稿、做访问、拍录像。特别是电视节目,往往一拍就是二三个小时,马鼎盛说:“我现在已经把睡眠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中午吃饭想着下午的采访,下午一边在电话里回答报社记者的提问,手上却拿着笔在准备晚上的电视节目。”

评论军事,专家都认为不是易事,不敢随便开口。马鼎盛却以他“平民识兵”的勇气,充分表达个人见解。他不用讲稿,却能把这次伊拉克战争中出现的各种军备的名称、性能、数据倒背如流。他虽然研究战争却仇恨战争,认为美英联军没得到联合国授权而对伊拉克发动战争,遭到世人的孤立是必然的。他认为,既然美英联军冲进了伊拉克城镇,萨达姆的生化武器不到最后关头不会采用,因此美军最先进的武器暂时也没派出场。随着战争的深入,美、英国人的反战情绪会越来越大,美英会在困境中越陷越深。

透过有线电视台上的军事评论节目,广州市民对这位经常穿着迷彩服出镜、能够侃侃而谈战争、武器、战术的军事评论家已经不陌生。他娴熟的普通话以及在镜头前的收放自如,不禁令人好奇:在香港这样一个时兴讲股、讲马经、讲炒楼的商业社会,这么一位军事评论家来自何方?

粤剧世家的“异己分子”

马鼎盛的父母是鼎鼎有名的粤剧大师马师曾和红线女,但他对粤剧却兴趣不大。在马鼎盛八九岁的时候,红线女把他送到北京读书。马鼎盛从小在浓烈的政治气氛中长大,培养了关心政治、关心时事的兴趣。在清华附中读书期间,他认识了很多高干子弟和部队子弟,和他们的联系一直延续到现在,他们的社会关系对他今天研究军事很有帮助。“文革”爆发,马鼎盛和哥哥回到广东东莞农村插队,做了4年农民,之后又当了6年工人。恢复高考后,马鼎盛考进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我从小喜欢军事史,读大学时,我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对中日战争的研究。”大学毕业后,马鼎盛分配到广东省社科院工作,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研究近现代军事史。这期间,他有机会到过法卡山前线,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体会战争的含义,与前线军民作过推心置腹的谈话,对战争的社会性有深刻的体会。“你可以不关心战争,战争可是要找你。战争是人类最昂贵的消费,所有战争的承担,最后都落到老百姓头上。”这一切,使马鼎盛越来越体会到研究军事的民间需要,也给了他以一个老百姓身分研究战争的动力。

“不睡觉”的民间军事评论家

1989年,马鼎盛定居香港,曾在《大公报》、《星岛日报》、《明报》、香港电台等新闻机构当编辑。现在,他是香港《文汇报》文化副刊的编辑。工作之余,马鼎盛不忘研究军事,特别是从1991年的海湾战争开始,他较深入地研究战争问题,1992年开始在报纸专栏上发表大量文章,最多的一年发表过60万字,现在一年也保持在30万字以上。他那位当医生的太太说,从来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睡觉,他经常通宵在写作。

马鼎盛的军事研究受到多方关注,赢得了“民间军事评论家”的称号。对他这一与家庭传统文化“背道而驰”的成就,他的妈妈红线女表示理解和赞赏。(《羊城晚报》2003.3.28)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