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侄子眼里的英若诚

2003-04-1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轻易不说英文

我的三伯英若诚从小就读于洋人开办的教会学校,大学念的清华大学西语系。英文水平可想而知。但三伯从来不在谈话中“不经意”地蹦出几个英文单词,即使是“OK”和“Yes”。

惟一的例外,是在一次纯中国人的聚会上。总有人在讲话中甩出几个诸如“办公室”、“房子”这类英文单词,然后这些在国外呆过两年的人自己又迅速翻译一遍。三伯实在忍不住了就笑道:“诸位能不能别再自己给自己当翻译?嗯?OK?!”众人大笑,表示同意。

不摆长辈架子

三伯的肝病很严重,住院、出院对他早已是家常便饭。因此,每次出院他都对护士、医生笑笑:“不说再见了啊!”高干病房里的医生、护士都喜欢这位乐观老人,他的病情并不比其他患者轻,但他却比所有的病患者投给医务人员的笑容都多。

当然,也有让医务人员着急的时候。有一次看望三伯,快要告辞时,催促我的电话打来了:“6点半,在新侨饭店东门。”

“新侨吃饭去?”

“对呀,您不能去了吧?哈哈。”我气他。

“去,怎么不能去?后天就该出院,我完全可以走动走动了。”

我指指窗外的护士:“怎么逃过她们的监视?”

三伯微微一笑:“有了,你去缠她们5分钟,我化装后溜走。”

真不愧是演员,一条围巾半裹着他清癯的脸颊,一顶帽子实实地扣住了前额甚至眼睛。换了一件从来没在医院亮过相的外衣,在我掩护下他步履坚定地从护士眼皮子底下穿过。5分钟过去,我回头看看,三伯已经消失在电梯口。

游玩忘我

1997年冬天,四川举办艺术节,开幕式请三伯出席,需要家属陪同。那次,三伯在来成都前出院没有多久,身体还很虚弱。家在川北德阳的大姑,便特意从德阳赶到成都。兄妹相见一场,自然有说不完的话。没想大姑该回家时,三伯提议送到德阳。

大家只好依从。大姑说若是你能来德阳,我本来可以不必跑到成都,以逸待劳只在家等你就成了。三伯说这也得看健康而定,既然身体还成,就索性再看看妹夫和外甥吧!

到了德阳,姑姑家中没暖气,室内比室外还阴冷。我们怕三伯感冒,就簇拥着他坐在户外的阳光下,三伯不断地给在场的人讲着笑话。姑夫和表哥都纷纷赶回家来,陪三伯去德阳的景点参观,直到下午才高高兴兴返回成都。

冒险精神

20世纪60年代初,三伯在信托商店看中了一台老式摩托车,买回来后经多方修理,居然还能跑起来。

事情坏在修车师傅最后扔下的一句话:“这车玩命跑,能超过50迈!”于是,三伯就当真朝这个目标努力了。在人少空旷的地方开练,把油门踩到30迈时,车身已开始乱颤、左右摇摆,当车速达到40迈时,更是上蹿下跳,难以把握。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人都会保持理智,不再冒险尝试了。可我的三伯不是别人!紧要关头方显英雄本色。只见他身缩腿弓、轻舒猿臂,猛地加了一把油门……

刹那间,车的主体结构基本解散,人也像子弹般地射了出去。肋骨折断两根,脑震荡昏迷了三日。众人焦虑万分地守护着他,待他醒来后,第一句话竟然是:“我摔出去的时候,速度绝对达到50迈了!”(《北京青年报》2003.4.1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