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家贼难防故宫字号文物被盗

2003-06-1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最近,有故宫编号的国家级文物居然在香港拍卖行出现,经查,原来是河北承德外八庙管理处文保部主任李海涛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

2002年10月,内地文物界一位专家在香港访问期间,得知佳士得拍卖行准备拍卖一批中国文物。参观中,这位专家敏感地发现两件标有“故字留平×××号”字样标签的文物。这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为使文物免遭战火洗劫,故宫博物院组织大规模文物南迁时留在当时北平的文物编号。其中一件是清乾隆年间粉彩描金无量寿佛座像,为国家二级文物,属国宝级文物;另一件为银枝曼达,也为国家三级以上文物。他立即向国家有关部门做了汇报。

国家文物主管部门根据编号查到确为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但档案记录,已经在上世纪70年代初调拨到承德市外八庙管理处。按照这一线索,文物专家深入到外八庙管理处追查。在清点核对库存文物时,馆藏文物和账面完全一致。但细心的文物专家看出其中几件馆藏文物是赝品。陪同专家的文保部主任李海涛听完专家鉴定后十分恐慌,于12月8日潜逃,事情彻底败露。案发后,公安人员一次就在41岁的副高级研究员李海涛家里起获各类文物100多件,现金100多万元!

从1985年到案发的10多年时间,李海涛利用职务之便,先后将文物仓库所有的3道门锁钥匙全部搞到手中。他在盗窃馆藏文物之前,先把文物偷出来,找人做一个外观一模一样的赝品,然后把赝品放回文物库,摆放在原来文物所在位置,然后再寻找机会把盗窃的文物卖掉。

北京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学者认为,博物馆的管理不规范,文物部门对馆藏文物的清查流于形式,已经是普遍现象。不仅上级文物主管部门对所属博物馆馆藏情况不知其详,一些地方博物馆连自己有多少馆藏品也都不知道,如何去追究文物流失的数量呢?

造成这种后果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经费不足。除了少数主要的博物馆,国家对地方博物馆的拨款并不充足,一件“无价之宝”可能就是当地博物馆的一个负担,既无法创造最好的条件去保管,也没法采取严密的安全措施。经费不足导致的另一个后果就是管理人员不足,尤其在某些县市级博物馆,管理相当混乱,博物馆管账和保管文物的就是同一个人。利益驱动和如此高的隐蔽性,往往会使一些博物馆的内部人员铤而走险,利用本身资源进行“创收”。(《光明日报》2003.6.12王树海、蔺玉堂文《新闻周刊》2003.6.9吴佩霜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