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辞海》中的“野味”

2003-06-1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最近,笔者发现,在汉语言的一些权威工具书中,当解释一种动物的特性时,往往都有一条该动物可食可用的说明。下面几例就是从《辞海》中摘出的有关解释,如:

(第399页):“鸟纲,鸭科,大型游禽……羽、肉均可取用。”

熊掌(第4124页):“熊的脚掌,也称熊蹯。一种珍贵的食品。”

果子狸(第4388页):“亦称花面狸、青(摇)、白额灵猫。遍布东南亚;我国长江流域和以南地区也产。肉可食;毛皮可制裘;针毛可制毛刷和笔。”

类似例子还有很多。

在崇尚美食的民族文化中,“吃”可以说无处不在。林语堂曾就此写到:“中国人之所以对动植物学一无贡献,是因为中国的学者不能冷静地观察一条鱼,只想着鱼在口中的滋味,而想吃掉它。对于客观对象的科学好奇心始终没能超过品尝美味的好奇心。”所以,《辞海》作为时代的产物,常带有这种“吃”的文化特征,也在所难免。但笔者以为,《辞海》以及一切工具类书籍,都应当渗透一种浓郁的现代环保意识,这也算是与时俱进吧。(《中国财经报》2003.6.5)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