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名人的错该不该挑

2003-07-1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为何“逗”秋雨

新近出版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书,让一直是非随身的余秋雨再次被人关注。

该书作者金文明现年68岁,是《咬文嚼字》刊物的编辑。上世纪90年代初,他接触到余秋雨的散文,觉得余秋雨视野独特,文笔优美,于是,只要是余的文章他都要找来细读。直到有一天,金文明忽然发现了一个“硬伤”——余秋雨在《山居笔记》中《十万进士》一文中将表示“辞官退休”的“致仕”一词当做“求官”来用,让他觉得这位作家的古文根底很差。加上自己“咬文嚼字”的职业习惯,金文明陆陆续续“咬”出余秋雨不少文史差错,多次刊发在《咬文嚼字》上,并将刊物寄给余秋雨,但未得到余秋雨的反馈。

之后,一位叫徐如顾的年轻人投稿给《咬文嚼字》,提出《秋雨散文》中有几处与史实不符的小疏忽,结果余秋雨回信《答徐如顾先生》并要求发表,除了为自己的文章辩解之外,还写道:“我认为,年轻人热爱文史知识不错,但是大量非专业的年轻人没必要过度地沉溺在浩如烟海又真伪难辨的古代文史细节间。因为这样做既是个人的不幸,也是中国文化的不幸。”之后,余秋雨又因反《霜冷长河》盗版,发表了《余秋雨教授敬告全国读者》一文。他写道:“一个人在大街上遇到抢劫,正要奋力追抓盗贼,突然横向里冲出来两个蒙面人,拦住被盗者说有重要的历史问题需要盘问。”还说:“你说我拒绝你们的批评,这好像很没有风度,但我要坦诚地宣布:当然不能接受,因为如果接受了,我就再也搞不成任何像样的学术,写不成任何能读的文章,那如何对得起广大读者!”

余秋雨的做法让金文明感到气愤。为了不让余秋雨文章中的这些文史错误继续对读者造成误导,金文明整理了自己五六年积累的小卡片,花了3个多月时间,完成了这本书,直指余秋雨文章中“硬伤”126处。

“咬嚼”应有一颗平常心

原本是正常的学术探讨,为什么双方一谈起来都义愤填膺、夹枪带棒,仿佛把对方贬为“无知”,自己就成了“全知”一般?金先生说“诡辩是余先生一贯使用的手法”,余先生说金先生是“专门卖弄典故的‘夜航船文化’的末流”,真不知道这究竟是在“咬嚼”什么。

咬文嚼字古已有之,关键是“咬”的人和被“咬”的人各持一种什么心态,“咬”的人应该“咬”文不“咬”人,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被“咬”的应该有大家风范,有则改之,虚怀若谷。如今一个说“我这本书不是为余秋雨先生写的,而是为广大秋雨散文迷写的,是为莘莘学子写的”;另一个说“中华文化现在遇到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摆脱自己身上无数陈腐、无聊的包袱,重新寻找秦汉雄魂、唐宋风范,激发起巨大的创造力,与国际接轨。”都是一副“铁肩担道义”、忧国忧民舍我其谁的模样。可为什么我们在文章中读到的却是一种由咬文嚼字演化成“以牙还牙”的感觉呢?(《北京晚报》2003.7.7)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