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成长1+1》

2003-09-0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17岁的华裔女孩王可5岁跟着留学的父母去了美国,后被哈佛、达特茅斯、威斯理、杜克、西北大学和公立华盛顿大学争相录取,成为总统学者候选人、美国国家奖学金优胜者、伦塞勒数学及科学奖得主,她讲述了自己在美国高中的成长经历。经济学家父亲王伯庆则讲述运用东西方教育理念教育孩子的亲身体验,展现东西方教育思想的优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以及孩子与父母思维方式的冲突与对抗等。

美国孩子要读大学,几乎都能进得去,差别只在于学校的质量和名气。而要进入顶尖大学的本科,成绩不好是绝对不行的,光成绩好也不行。哈佛大学在招生简章上的录取标准:学业成绩、课外活动、性格修养。

学业成绩包括SAT考分和课程累计分GPA,还有修课的难度。课外活动包括社区义工、音体美才华、参加各种有意义的论坛和夏令营、科学研究、各种学生组织和俱乐部的活动及其领导能力、全国性的得奖等等。

与许多美国父母一样,我希望女儿能读一个好大学。但是,如果她只能进普通大学,她也是我终生最爱的人。我们对女儿的教育是管大不管小,我尤其不愿意让女儿感到压力。进了初中后,我不过问她的家庭作业,只读一读她的学校报告。如果发现问题,我会问女儿:有什么我可以帮助的?

我当然希望推动女儿学得更好,但父母盯得太紧,孩子也许会误认为是在替老爸老妈学习,自己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会影响到孩子能力的最大发挥。毕竟,替父母“打工”与孩子为自己奋斗有很大差别。

信任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我动力。但做个现代孩子的父母也不容易。我也有过对孩子拍桌子的经历,结果孩子毫不示弱。后来,我告诉她,写封信给爸爸妈妈吧,谈谈你对我们的教育方法的期待。下面是我编译、节选的她的英文信:

我有个朋友哈尔是小天才(在美国),才13岁就进了大学的天才班,哈尔的父母就随着他的上学地点换工作、搬家。为了接送他上下课,他妈妈放弃了继续上学和工作的机会。我赞扬你们为了培养孩子如此地奉献。但是,作为父母,你们是否还应该为孩子提供生活的愉快呢?

我的许多美国同学跟父母是好朋友,可以把秘密和忧虑信任地告诉父母。她们的父母,不会看见一个“A-”就气急败坏,因为他们知道成绩并不总能测量孩子的真正价值。他们倾向于看全面和长期,而不是纠缠每一项作业的得分。她们的父母从学校的进步报告中看到改进之处,而不是在成绩的全A海洋中揪出一个A-,大发教训之辞。

她们的父母关心孩子的幸福和身体健康,孩子能否长成一个身心正常的人,这点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我和许多同学认为,做人最重要的是友好、同情、对生活的欣赏和感恩。这些品质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

我无意劝说你改变整个教育观点,只是提供给你信息,通报其他父母在同样问题上是怎么做的。

(连载一)(《成长1+1》(美)王可王伯庆著郭玉洁译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定价:2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