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军歌嘹亮》缺少创新

2003-09-18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作为《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姊妹篇,《军歌嘹亮》一亮相就吸引了大量眼球。但众多曾被“激情燃烧”了一把的观众,却再难找回当初那部红色经典所带来的激情。原因何在?我以为是:缺少创新,落入似曾相识的窠臼。

《军歌》的第一硬伤是情节。虽然,《激情》与《军歌》都是根据石钟山的“父亲系列”小说改编,但人们从《军歌》中看到的不仅是《激情》的影子,更多的是《激情》的翻版:主人公都是军队将领,都经历过战争洗礼,建国后都娶妻,随即都参加抗美援朝,然而都对和平年代无仗可打感到彷徨失落,在国家与个人、大家与小家乃至妻子与孩子的情感冲突中,主人公都是那么梗着脖子一硬到底——老实说,对许多不止看过两遍《激情》的观众来说,他们无法再从《军歌》中重温那段红色岁月给自己带来的心灵震撼与温暖。虽然,革命英雄主义的激情仍在许多观众心中长久燃烧,但《军歌》缺少创新的情节,没给人打开窥视英雄们内心的新视窗。从这点来看,我认为尊敬的石钟山先生已显江郎才尽的窘态。

再看人物造型的硬伤。孙海英在《激情》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容易被普通生活融化的英雄。客观地评价,《军歌》中的孙红雷演得很卖力,但仍难摆脱石光荣的影子。这也难为了孙红雷,无论他怎样粗犷地傻笑或梗着脖子做机枪般的短句重复,观众依然认为:这孙海英啥时去做的换脸术呢?

这样的结局当然不能责怪演员。落入窠臼的创作本身,是《军歌》致命的缺陷。而没有创新的创作,在当下的荧屏并非个别。我不否认他们有过创新,给观众带来过欢乐,然而,一旦成功,他们就开始从回锅肉到“肉锅回”,不动脑筋地搞重复建设,其结果,广告可能赚了不少钱,却丢了更大的市场。

问题还在于,艺术创作中没有创新,浪费的只是“小钱”,但如果经济建设缺少了创新思维,那可就是大问题。这缺憾一旦形成,要改,代价就大了——它毕竟不是一部电视剧,你换个频道就行了。

(《中国青年报》2003.9.13)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