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深”的“躲避”

2003-11-3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在当下林林总总的“文化评论”流派中,“大众文化批评”是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

“大众文化批判”派以战后在美国形成的“法兰克福学派”为思想理论基础和分析批判的武器。法兰克福学派通过对美国的社会和文化关系的分析,认为大众文化利用各种传媒,使“文化”成为一种“标准化”工业生产的商品,使人变成一种没有思考能力、没有意义的“平面人”、“单向度的人”。由此,他们对大众文化做出了激烈而深刻的批判。

当中国社会由“计划”走向“市场”的时候,必然也会出现流行文化。这样,“大众文化批判”派便把“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原封不动地拿来。他们猛烈批判市场经济使人“物欲横流”,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他们不愿深思“大众文化”的意义在我们当下的环境中与美国是否完全一样;在我们的具体历史环境中,究竟是什么把人变成“单向度的人”。

实际上,在中国社会中,长期以来恰恰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结构和控制模式对人实行了最彻底的控制和最根本的否定,与这种体制相适应的,就是“文化革命”那样高度的文化专制。正是这种文化专制,使人成为没有自由、没有思想、没有自我的“单向度的人”。因此,恰是对这种给人民和国家带来极大灾难的社会结构的反思,才有现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在中国的社会现实中,恰恰是市场经济及派生出来的一些如画廊、音像公司、消遣性小报等等,在原来高度一元的板结中开拓出一个小小的另类空间……所以虽然同是“市场”,但在中国的语境中和在美国的语境中意义却是非常不一样的。

重要的是那种紧贴社会现实、从现实中“提问”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和立场,恰是中国作“文化批评”的“法兰克福”所没有的。他们似乎非常“高深”,其实却是一种怯懦的“躲避”。(《中国教育报》2003.11.2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