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创办打工子弟学校的木匠

2004-01-1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刘建平(右)不仅来当义教,还向张歌真(中)捐了很多书

在名校林立的北京海淀区有一栋仅有2层小楼和几间平房的简易学校,这就是专门招收打工者子女入学的“海淀明圆学校”。

创办这所学校的校长是今年40岁的张歌真。他谈吐自如、气质儒雅,你很难想象他曾经是一个木匠。

张歌真28岁时还在山东老家种地,闲时当木匠挣些钱。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歌真从报上看到北京京桥大学中医系招生,便怀揣着50块钱来到北京。他用执著打动了校长,留他看大门并兼学校的勤杂工,每月120块,工作之余,可以去中医系旁听。艰苦的求学经历使张歌真对学校、对学生、对教育有了特殊的感情。

后来,张歌真将孩子接到北京读书,他找了好几个学校,上万元的赞助费将他吓了回去。只有一个学校的校长对他比较宽容,说如果他自愿捐助两台25英寸牡丹牌彩电,就接收孩子。这时候,他才知道流动人员的子女上学是多么的困难,办一所流动人员子女学校的想法就此萌发。

凭着山东汉子一股特有的闯劲和韧性,张歌真找到教育部门咨询有关办学政策。房子、资金,一下子令张歌真的万丈豪情跌落到低谷,但也使他更加清醒。他横下一条心,给自己规定了非常明确的目标:一定要为打工者子女办一所学校,不能让这些孩子在上学的时间出现在菜摊边、饭馆旁!

艰难时刻,圆明园公园管理处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无偿借给他80余间近1000平方米的旧房子。张歌真和以前的徒弟兴奋地粉刷旧房,没日没夜地自制桌椅。

他有了立足之地,张歌真开始招聘老师。他在一块小木板上工整地写下了“诚聘中小学离退休教师”,就立在北大西门外。令张歌真惊喜不已的是仅仅两天就有60余位老师报名。一位退休老师激动地说:不拿工资我也要教,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孩子没学上。中医老教授任广平驱车20公里把1万元现金交到学校。

2003年7月22日,在海淀区教委有关负责人帮助下,张歌真办理完所有办学相关手续,并很快获得正式办学许可证。

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校,张歌真揣着打印好的招生简章,骑着自行车到民工聚集的地方招收学生。靠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真诚,他招来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校园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张歌真的办学经历和执著精神,感动了很多素不相识的人。北京师范大学“农民之子”协会的大学生们,每周五都会准时走进明圆学校的课堂,为学生上课。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邓鑫决定帮助张老师建立网站。从网页的制作、栏目的设置到系统的维护,全都由她和同学们一手承办,不要学校一分钱。(《北京日报》1.9)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