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你说我说春节晚会

2004-02-0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观众满意度”下降

央视市场研究部对全国100多个样本城市的2227个家庭调查表明,其中2105个家庭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家庭收视率达94.5%;78%的家庭表示满意。尽管如此,今年春节晚会的收视率和满意度还是较去年分别下降了1.5%和5.6%。

无论你对它爱也罢,厌也罢,贬也罢,褒也罢,都不能否认这样一个现实:电视春节晚会已经成为一种中国人过年的“新年俗”。

“明星疲劳”

4个小时的“春晚”,仅上字幕的演员就不下150个,在让人兴奋之余,也多了一份“明星疲劳”。

上海视点公关的陈佳艳小姐说,“每个节目都‘挤’下了n个明星,什么都是‘组合’。周杰伦、阿杜、莫文蔚,每个人就露脸一小会,歌迷还没看够呢,他们就换人了,感觉不尽兴,就像卡拉OK一样,刚刚放开嗓子,就被人按了‘切歌’。听爸妈说,1983年的‘春晚’,他们的明星李谷一一口气唱了七支歌,嘎嘣脆的《乡恋》记忆至今。如今的‘春晚’,我过了初一就记不得唱过什么歌了。”

“掌声疲劳”

一台240分钟的晚会,要每分钟都有热点真的很难。但是或许是过年的缘故,不知怎么,大家都“傻乐傻乐”的。但是“春晚”几乎一分半钟一次的掌声还是让人有些“疲劳”。

“看到什么都有人鼓掌,现场就是比看电视好!可是我总觉得现场的掌声似乎有点像没幽默感的情景喜剧里的笑声,多的是一种带领作用。”上海外经贸广告公司丁一鸣说,“我想鼓掌的时候,电视里先于我就啪啪开了;我没想鼓掌的时候,电视里也啪啪。我大概缺少点幽默感吧,觉得电视里的人真幸福,看什么都那么有热情,那么容易高兴。”

创作滞后

天津评论家张春生说:春节晚会的魅力仿佛正在逐渐消退,能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的作品犹如凤毛麟角。

猴年的春节晚会虽说在喜庆中有激情,在欢乐中有乡情,在祥和中有友情,在团圆中有亲情,并展示了“抗非典胜利”、“神舟五号载人上天”等时代亮色,可是大歌舞的华丽和联唱的雅俗互补,都遮掩不住语言类节目的苍白无力。暂时租个爹;马路上办婚礼;为再婚者主持问答——只是生活的巧合和人生的错位,并非是命运的跌宕、社会的底蕴与况味的凸显。

喧宾夺主

天津评论家刘连群说:近年来的春节晚会,在设计和编排上似乎陷入了三个误区:一是场景超豪华,大制作,追求视觉效果,让人眼花缭乱,视觉疲劳。二是人海战术,大场面。逢唱必用伴舞,美女如云,金舞银饰;本来是独唱或说的节目,往往要搞成一群人,你一言我一句,响倒是“响”了,却未必悦耳。滥用伴舞和群体演唱,给人以“歌不好、舞来凑”,明星靓丽面孔大拼盘的感觉。三是片面追求喜庆火爆,每个节目都堆满了贺岁的喜庆词语,没有感人的内容和一定深度的内涵。重新看了上世纪50年代的《春节大联欢》,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与现在无法相比,但片中侯宝林的讽刺相声《夜行记》和梅兰芳的京剧《宇宙锋》,表面看都并不怎么喜庆,但第二天人们提起来,仍然津津乐道,没有人觉得它们不“贺岁”。有的观众抱怨现在的晚会太“闹”,不能让人静下心来看一点抒情的、有味道的节目,留不下什么回味的东西。(《扬子晚报》《文汇报》《今晚报》1.22、24)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