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报告文学:带着镣铐跳舞

2004-02-0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两个月前,一个神秘的富商决定以10万元重奖2004年《报告文学》杂志上的一篇优秀作品;用另外10万元重奖一位曾为报告文学这个文体作过贡献的报告文学家。与大多数赞助者不同,这位富商千叮咛万嘱咐要求不透露他的姓名和企业。一时间猜测四起,有人说这是一位上世纪80年代活跃的报告文学作家,从商致富后还存有强烈的报告文学情结云云。

相对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热火,报告文学在整个90年代不太景气,很大程度上“堕落成了拉赞助、写软广告的代名词”。据说,报告文学的主流“问题报告文学”,到了80年代末便戛然而止,其他类型的报告文学,除了少数作家偶有力作外也萎靡不振。经过近10年的沉寂,近年报告文学有重振旗鼓的架势,标志是十几年前停刊的《报告文学》杂志在2002年年底复刊。

报告文学面临着巨大尴尬。上世纪80年代,社会学和新闻监督性整体缺席,而报告文学能提供更多的真实性和“内幕”。现在中国报业发展迅猛,记者的揭露越来越尖锐和敏捷,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社会学科90年代后也突然强壮起来。“你随便看一篇社会学论文,其逻辑的清晰和细密、数据的扎实和完整,是报告文学远不能比的。”对此作家赵瑜叹服不已。但专家李炳银表示:“我总在夹缝中看到巨大生机。”

中国报告文学的每次发展,都与社会的大背景有关。正如文学评论家秦晋所说:“中国报告文学的每次大发展,都与社会的大背景关系很大。过去是否定‘文革’、为改革呐喊,现在似乎更侧重于对现实的分析透视……”而报告文学创作的艰难也与此有关。这个文体直面人生、同情百姓、揭露黑暗,就必然要面对明枪暗箭。因此,从事报告文学的创作就是从事一个更易受攻击的职业,一个没有机会“触电”,也不流行、不合时尚的职业,这就要求从业者“有戏剧家的艺术训练,有政治家的出击精神和抗击打性,有法律家的自我安全意识”。

(《中国青年报》1.3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