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张伯驹和袁克定

2004-02-0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青年时代的张伯驹

前交通部长章伯钧的女儿章饴和,曾在上世纪20年代末拜大收藏家张伯驹的夫人潘素为师习画。章饴和在新著《往事并不如烟》中披露了张伯驹的不少佚事,其中提到了袁克定的晚年生活。

父亲(章伯钧)问:“袁克定后来的情况怎么样?想必张先生是清楚的。”

父亲的提问,使不太爱讲话的张先生有了话头儿。他开始侃侃而谈:“克定大半生随父,为袁世凯出谋划策,自己也身受荣华富贵。到了抗战时期,克定的家境每况愈下,手头拮据。那时他还想通过关系,请求蒋介石返还他被没收的袁氏在河南的家产。老蒋没答应,克定只好以典当为生。华北沦陷,有一次曹汝霖劝克定把彰德洹上村花园卖给日本人。袁家的亲戚听说这个消息,也都议论纷纷。赞同的、怂恿的颇多,其目的无非是每个人借机能分得些‘条子’(金条)罢了。克定坚决不同意,说这是先人发祥地,为子孙者不可出售。当时,占领华北的日本陆军长官土肥原贤二,由于从前与老袁认识,所以在网罗到吴佩孚、靳云鹏之后,还想笼络袁氏之后,尤其是长子克定。如果克定能在华北伪政权任职,恐怕对北洋旧部还能施加些影响。克定曾几次向我谈到这事。他掂量再三,说出任则从此有了财源,但也从此当了汉奸,得不偿失,决计不干。所以,一直住在颐和园内。”

张伯驹讲到这里,不无感慨地说:“人知梅兰芳蓄须明志,其实北京沦陷八载,克定身处困顿之境,拒任伪职,也是有气节的,可惜知之者甚少。后来,我看他家产耗尽,生活难以为继,便将他从颐和园接到我的承泽园寓所。他住在楼上,满屋子的书,以德文书最多。他这个人,儒雅正派,每日读书译述。我们家里的诗词书画,弦歌聚会,他是不下楼的。后来,我把承泽园卖了,把家搬到了城里。1958年克定八十大寿,他是在我家过的,也是在我家中去世的。”

“他的生活由谁负担?有经济来源吗?”父亲问。

“克定每月有五六十元的收入,也算是工资吧。这还是行严(即章士钊)以中央文史馆馆长身份,在文史馆给克定弄个名义,按月发下的生活费。他每次拿到钱,都要交给潘素。我不让潘素收他的钱。我既把他接到家里住下,在钱上就不能计较了。”

张伯驹说话的口气,平静如水,清淡如云。可我扳起手指一算,袁克定在张宅整整寄居了10年,且又是个七八十岁的垂暮之人。这样一件天天费神花钱、时时劳心出力的事要是轮到我,说什么也得在人面前念叨念叨。

(《新民晚报》1.25)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