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珍爱艾滋孤儿的北京青年

2004-02-1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2003年11月27日晚8时,李丹登上从北京至河南商丘的列车,面色疲惫。刚从上海、温州等地商谈合作回来,加之感冒,李丹昏沉沉的,神经却绷得紧紧的。次日早5时,李丹下车,转乘长途客车到柘城县,坐20分钟的摩的来到双庙村。

这个外表文弱的北京青年,从中国科学院太阳物理研究生班毕业后,放弃苦读7年的专业,多方筹措,于2003年10月在河南商丘创办了“东珍艾滋孤儿学校”,成为22个孩子的校长。这次来双庙,他准备再接6个孤儿入校。

中国艾滋患者该有自己的“费城律师”

从1992年到1995年,3000多人的双庙村被卷入疯狂的卖血浪潮中。

李丹了解到:从1997年双庙村死了第一个卖血感染者起,已有近150名村民命赴黄泉,留下艾滋遗孤上百人,现在又有700多村民被划进黑名单中,估计三五年内艾滋遗孤将达到800人。

上大学之前的李丹一直是“书虫”,两耳不闻窗外事。入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的第一个“12·1艾滋病日”,李丹偶然协助校红十字会发放传单。他真正关注艾滋病是后来那部电影《费城故事》:一名优秀的律师因感染艾滋病被老板开除,他决意起诉这种歧视。经过艰难的抗争,律师最终得到了胜诉通知,同时也永远合上疲劳的双眼,但很多艾滋病感染者因此重获平等和尊重。

看罢电影,李丹思绪万千:中国又有多少沉默的艾滋患者?难道不该有自己的“费城律师”,让那些不幸的人获得稍许幸福?

1998年,李丹成为救助艾滋病人志愿者。他曾与第一个公开身份的艾滋病患者宋鹏飞(因腿伤在医院被输进带有艾滋病毒的血液)密切交往了3年多,两人为艾滋病感染者呼吁奔走,参加各种宣传活动,开办“艾滋”网站,希望各界救助重视。

几年过去,个人努力并没有改变什么状况。虽然李丹依然坚持,宋鹏飞却心灰意冷,渐渐淡出,“只有12月1日家里才挤满记者。刚开始我还认真接受采访,呼吁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注,可是宣传日一过,一切恢复原状,多数兄弟姐妹还是生活在孤岛里。”宋鹏飞无奈地说。

为了艾滋孤儿毅然放弃学业

李丹生活清贫,一个冬天就一件羽绒服,把馒头当“麦当劳”吃,就是这样,还是缺钱。研究生补助平均每月千元左右,要做艾滋的各项调查和各种资助,当然不够用。

李丹曾一次给某艾滋村的20个孤儿3000元的学费,然后每月寄去生活费1000元,外债重了,内心安了。但在更多情况下,孩子根本没有监护人,村里老少都避着走,就是塞了钱让去读书,附近的学校也不收艾滋病人的遗孤。孤儿们失去父母,又被人歧视,有的自闭抑郁,有的则谎话连篇,换取可能的面包。仅仅给以物质资助,会让无邪的童心变得懒惰和贪婪。

2003年7月毕业后,李丹狠狠心放弃了7年的专业。他感到,比起非常钟爱的天文学,艾滋孤儿更重要——也许自己的帮助,就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2003年10月24日,离双庙村一百多公里的河南商丘市区一座寺院,几间闲置的旧房被收拾一新,挂起了“东珍艾滋孤儿学校”的牌子。

孩子们终于有个家了。22个衣衫褴褛的孩子,是李丹和同事分四批从双庙村接过来的艾滋遗孤。每个孤儿刚来就领到里外六件衣服,有个孩子次日依旧衣着单薄。李丹屡次问,他不说。后来才知道,他想着自己的哥哥还在村里受冻,就把衣服托人带了回去。孩子不敢说实话,因为一直受歧视,不相信真的有人会帮他……

现在22个孩子相亲相爱,上课认真听读写,下课了在一起玩耍,大的帮小的擦黑板,小的拉着大的唱歌,绝口不提村里的“怪病”,仿佛都很快乐,但伤痛的烙印,可能还在。

这个“家”能坚持多久呢?现在学校主要靠国内国外捐款维持,孩子的生活费暂时无忧。外界反对和怀疑的声音很多,让李丹不敢松一口气。的确,当上一校之长,事情千头万绪,单纯靠兴趣和爱心根本无法处理。

曾有人质疑李丹,你不是艾滋病专家,也没有学过经济学和药学,能干啥?李丹回答:“中国需要这样的民间力量,我甘心做前期的铺路石。即使学校倒闭了,艾滋孤儿已经被关注,会得到民众和政府的帮助……”

  (《中国青年》 2004年第3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