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百人农民家族融入城市的故事

2004-04-2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逃荒史・

80多年前,一位携家带眷的山东人在松嫩平原腹地停下了逃荒的脚步。他们在那里拓荒种地,繁衍生息,一个名叫“永富”的新村庄渐渐人丁兴旺起来。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们仍然十分贫困。

・移民史・

最近20年间,这个家族二三十户人家百十来口前赴后继地迁徙到500多公里外的牡丹江市,做着那些城里人吃不消、看不起、又离不开的工作,凭借着吃苦耐劳逐渐在城里扎下了根。

邓树全夫妇:家族中首先进城的人

1986年秋收之后,村里第四辈人中的一对年轻夫妻邓树全和李淑芬做出了一个让村里人侧目的举动:他们无偿转让了十几亩土地,怀揣1000元钱积蓄举家投奔牡丹江市的一门亲戚。

邓树全找到了一份在一家啤酒厂做搬运工的固定工作,而且一干就是十多年。李淑芬也在自由市场摆了一个卖熟食的摊位。

为了租到便宜、合适的住房,他们不停地搬家。

1995年10月,经历了十多次搬迁后的邓树全和李淑芬终于在又一个严冬到来之前搬进了花3万多元钱买下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房子。

刘喜贵:有了家族第一部手机

在牡丹江市区中心有一座立交桥,市民们称之为“天桥”。这里是专门找活干的外来农民工聚集的地方。从1994年来到牡丹江至今,刘喜贵就一直蹲在这里。

1998年末的一天,蹲天桥的刘喜贵买了大家族中第一部手机。一起干活的人发现:刘喜贵挣的钱比别人多得多。一个早晨,天桥下的劳务市场上已经聚集了二三十个等活的农民,接近7点钟,刘喜贵腰里的手机响了。在大伙儿羡慕的眼神中,刘喜贵一边接电话,一边整理自行车上的工具袋:“好好好。我领两个人10分钟到。工具我带着。工钱老规矩。”

这一天刘喜贵揽了4份活。

刘财:从不参加家长会的家长

今年52岁的刘财1990年举家搬迁到牡丹江市,刘财花高价把自己的一儿一女送到市里的学校上学,希望他们不再重复自己。从小学读到中学,刘财从来没有正式到孩子读书的学校去过。

孩子小的时候,刘财偶尔也到学校去接。但是他不是像别的家长那样守在学校大门口等孩子出来,而总是远远地躲在一个角落里。十多年里,学校经常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家长会,可是刘财一次也没有参加过,每次都是让早就是城里人的孩子的舅舅或舅母代替他去。

刘财说:“咱是农民,住在城里也是农民。再说,孩子们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进城的‘盲流子’,怕同学看不起。”虽然时常面对这样的尴尬,但刘财做了一番纵向比较后仍得出一个结论:“比在农村老家还是强多了。” (《新华每日电讯》4.20范迎春等文)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