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乱花渐欲迷人眼人才名目何其多

2004-06-2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如今在高校里,说到各种人才的名目,可真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了。高校教师的层次,本来只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但今非昔比,更吸引人们眼球的,至少还有院士、博导和博士。而高校人才的名目,更多的还有以下这些。

譬如,我们启动、实施了诸多“人才工程”,仅与高校相关者就有多种。国家级的

,有“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的,有“111人才工程”、“125人才工程”、“131人才工程”、“151人才工程”、“555人才工程”、“三五人才工程”、“三三三人才工程”、“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等。

还有诸多“计划”。如“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等。各省市、部委、科研机构直至学校,各自的“计划”也随之竞相出台,于是就又有了“芙蓉学者计划”、“楚天学者计划”、“闽江学者计划”、“皖江学者计划”等。

至此,应该说人才名目够多了吧,不,还有各种各样的名义、称号呢。如“专家”、“学者”、“带头人”、“骨干”、“优秀”、“跨世纪”之类,则更多如牛毛。

最后还应提到的是,“权”和“位”也可以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譬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育督导团成员”、“全国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以及“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主任编委”等。

对我们的人才之众,欢欣鼓舞之余,我心中又生出许多疑问。

其一,一些名目,是否还欠斟酌?最可笑的是“跨世纪”,只要活到2001年,谁能不“跨”呢?其二,诸多人才名目,有何、甚至有无逻辑关系?究竟哪一种才是真正的、最突出的人才?其三,人才的名目与实际人才的多少,是否相一致、相吻合?如果有好几种名目,最后都授予了同一个人,那么这些名目,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在统计工作中,是否还有意义?其四,那些数字化的“人才工程”,其数字是怎么来的?人非产品,成才几多,应当事后统计,还是事先计划?数字既定,是否有人会因此而被“推出去”或者“拉进来”?其五,为了这些名目,我们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增加了多少机构和人员,甚至拉关系、走后门?其六,这种扶持人才的方式,究竟效果如何?尤其是那些“带头人”,都起到了“带”的作用没有?相反,有些服务、管理上的制度、环节,是否仍在束缚、阻碍着科学技术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最后我想说的是,为了“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我们搞了那么多“工程”、“计划”之类,层层搞,处处搞,这使我忽然想起了过去大轰大嗡的“搞运动”、“放卫星”。这下子,由乱花渐欲迷人眼、人才名目何其多带来的“欢欣鼓舞”,便又蒙上了一层忧虑和沉重。(《中华读书报》6.16刘大枫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