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记忆文学”遭质疑

2004-07-2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余秋雨在新作《借我一生》中用了十多万字详细叙述了他在“文革”中的经历,目前所有遭质疑的经历都有涉及:包括下放到农场、工宣队进驻上海戏剧学院、“朝霞”事件、与“石一歌”成员的交往等。

《收获》杂志社副主编程永新认为,余秋雨这部著作的文学本性的主要特征不是虚构而是结构。他在回顾自己的生活

历程时,发现一些真实经历虽然重要,但不具文学性;有一些则相反,看似不太重要,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他便把具有文学价值的部分结合起来,调整节奏和重心,形成结构,比虚构的故事更具有魅力。余秋雨还把妻子马兰和岳父、岳母的真实经历穿插其中,一方面使结构更加丰盈,另一方面可能也达到了真假难辨的效果。程永新认为,写上一辈的经历的部分肯定有想象、虚构的成分,如果“记忆文学”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么余秋雨又开创了一个新文体。

另一学者刘川鄂称,这种文体是不存在的,“记忆是历史的,文学是虚构的,一真一假怎么可能放到一起?这实际上是打着文学的幌子粉饰历史的伤疤。”《北京文学》杂志编辑肖夏林说:“‘记忆文学’是一个什么概念?记忆可能出现偏差、错误甚至是人为的修改。读者无法判断其真假,因此无法确定它的可信度。若把它当作回忆录来看,这个概念就更不合适。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余秋雨玩的文字游戏和商业噱头,没有任何价值。我觉得余秋雨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商业利益。”

《北京娱乐信报》7.18 李瑛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