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心血管病:心理药物治疗缺一不可

2004-07-2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一说到心脏病患者的病后康复,人们想到的是病人能下床、日常生活能自理等。然而,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指出:康复,一方面是人们所熟知的躯体康复,另一方面是国外早已开展、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的心理康复。北京同仁医院心脏中心于2004年2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精神心理服务下病房”的心理康复工作,近半年来共

为近千名心脏病患者进行了心理方面的相关测试,为心梗术后、严重高血压病、心衰等患者中出现焦虑或抑郁者进行了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结果证明这两项康复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一位老干部患有高血压病,住院后降压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医生为其作心理量表时发现,这位老干部存在心理问题。老人以往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求有绝对权威,对别人不信任。这次住院,每天在医生为其量过血压后,还要每隔5至20分钟自己再量一次,左侧手臂量过还要量右侧。医生根据老人的病情为其加上了心理治疗药物,不久后药效发挥作用,病人血压降至正常。

胡教授介绍,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有些病人表面上看是心血管病,而实际上是身心疾病。比如高血压病,多数研究认为高血压与病前性格有关,2/3的患者具有一定性格特征,如容易激动、求全责备、刻板主观等。而冠心病与A型人格有关,这种性格表现为过高的抱负、对自己过高的工作要求、过分竞争性与好胜性、对人易产生敌意等。在发生心血管病后,这些患者又会因为对疾病的恐惧、自我幸福感的下降、生活及心理适应能力下降等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表现。还有些病人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躯体症状,如睡眠障碍、便秘、头痛等。如果医生在积极治疗心血管病的同时,对患者进行改变性格的行为治疗、心理疏导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就会对患者心身两方面的康复起到良好作用。

2003年国外专家研究表明,约40%的房颤病人存在心理问题,心梗后病人出现抑郁症状的比未出现抑郁症状的18个月内的死亡率增加40%以上。许多人只注重心脏病病人的手术是否漂亮,而未能注意病人的心理问题,结果手术虽然成功了,病人恢复却并不理想,复发率高。(《健康咨询报》7.19)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