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诊断“政治冷漠症”

2004-08-0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不久前,一些杂志刊文指出:目前在许多地方,选民对选举人大代表表现出的政治冷漠,已成弥漫之势。“或抱应付的态度,投票时随心所欲;或怀游戏心理,甚至进行恶作剧;或者随大流,有的还乐于接受他人的包办代替;或者对贿选等违法现象熟视无睹。”其实,类似的现象已成我国政治生活中长久存在的痼疾。

们今天所面对的政治冷漠化,无疑有着更深层、更复杂的因素。对此可从国家和社会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从社会层面来看,缺乏足够的利益驱动,恐怕是人们对政治和政治改革不“感冒”的内在原因。和参加经济活动一样,人们参加政治活动也是为了本人或其所代表阶层利益的最大化。但由于缺乏这种利益上的共识,深刻而持久的政治热情无从发生。

从国家层面来看,政治冷漠有着一系列体制性原因:

首先,迟迟不能提出一个总体的发展目标,使政治改革、政治情绪失去了方向感。政治改革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提法外,一直没有提出具体目标,使人们无所适从。消极、保守的心态实际上是源于一种对前途认识不清的迷惑。

其次,权力专断造成的政府和民众、上层和基层之间的鸿沟,是现实的体制原因。按代表们自己的说法:“我投谁的票对选举根本没什么影响,最后谁当选,还不是由上面定?”今年5月份,《中国人大》副主

编汪铁民曾提到,造成人大选举过程中的政治冷漠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选举制度设计不尽合理,存在着缺少竞争机制这一致命的“硬伤”,使选民缺乏对选举的认同感。

第三,公民政治权利不落实和参政渠道不畅通也极大地挫伤了人民参政的热情。

因此,不对民众一味的抱怨和指责,而是切切实实地落实包括参与国家管理在内的公民权利,才是当务之急。通过参与政治活动,人们自然会逐渐明白自身政治利益所在,从而生发应有的政治热情。(《中国改革》2004年第7期唐昊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