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开发式扶贫的困境

2004-08-0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近日披露,去年我国未解决温饱 人均年收入637元以下 的贫困人口增加了80万人。这是改革开放之后扶贫开发历史上的第一次,值得我们好好反思。

就去年新增贫困人口而言,主要是当年自然灾害引发的返贫。但这一问题也反映了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面临的新情况。目前,我国农村还有3000万人

未解决温饱,这是扶贫攻坚中最难啃的骨头,它主要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和社会保障对象;另一部分是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资源条件非常贫乏地区的贫困人群。面对着这种贫困,现行的开发式扶贫突出地显示了其局限性:

首先是扶贫项目的效益低下。扶贫计划的实施重点大多集中在帮助农民和农村企业投资生产性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而对教育和卫生方面直接关系到贫困农村人口人力资本素质的投资,则比较薄弱。用扶贫资金搞工业项目,初衷虽是增加税收,改善财政,但实际上在贫困地区办的工业企业,大多效益不好。原因很简单,贫困地区在技术、市场和管理上都明显处于劣势。

其次是扶贫资金真正瞄准贫困户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目前以县为基本资金的分配单位,由于瞄准对象与县级行政区划直接联系,因此难以排除地方政府出于利益动机挪用资金,或者把资金利用到对财政能力增加最为敏感的领域,而这些领域与扶贫目标并非总是吻合,从而导致实际扶贫资金利用的稀释和遗漏效应。另外,中国乡村是一个人情网相连的“熟人社会”,任何强大的推动力量到这里都会失去穿透力,如果是一般性小额度商业贷款,或许瞄准穷人并不难,但要是有了很强的财政贴息性质,就不能保证“人情”和“熟人”对规则的侵蚀。

比起上述两者来,或许更严重的是对环境的破坏。加大开发农业生产的力度,的确提高了西部地区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但也进一步增加了对西部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环境的恶化会加快,而且扶贫政策所取得的成果也很难长期巩固,从而出现所谓的“返贫”问题。

所以,应根据农村所剩贫困人口布局更加分散、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恶劣的情况,转换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路。

(《学习时报》7.26邓聿文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