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几位科研人员自杀引出的话题

2004-08-1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在今年不到两个月时间里,湖南省农科院先后有3名中青年科研人员自杀身亡。其中,年仅39岁的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特种经济动物部经理李建良,因搞不到科研经费而在自己办公室悬梁自尽;从西北引进的甜瓜专家、同样是39岁的副研究员甘博(化名),是在完不成创收任务、“连自己都养不活”的巨大精神压力下,跳楼自杀的。

另一位在实验室服毒自杀的女性副研究员刘华(化名)则在遗书中写道“无意说错了话,得不到宽恕,我愿以死来赎罪”。

三位科研人员的自杀,折射出某些科研单位存在的种种弊端:

用人机制失范不少科研院所属于差额拨款单位,存在经费压力。为此,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是必要的。问题是,科研人员未必都是做生意的料。如果一味赶鸭子上架,势必使其中一些人难以承受创收指标之重,而在精神上产生变异。

科研经费分配不公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监管机制不健全所致――上哪一些项目,该给多少经费,基本上由上级领导和部分专家认定,难免不出现暗箱操作,使老实人觉得山穷水尽。

人力资源配置失当湖南省农科院除离退休人员外,行政后勤人员有450多人,在职处级干部131人,工人859人,而科研人员仅400来人。其中,管理人员包括司机都拿全额工资。这样一来,每年一半以上工资缺口,就靠仅占在职人员总数25%左右的科研人员创收来解决。有的科研人员每月只能拿七八百元工资。试想,拥有高级职称,收入却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他们心理上怎会不失衡?(《工人日报》8.10徐林林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