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什么想当工程师的学生少了

2004-09-26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9月7日至10日,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中国是未来的制造业大国,未来的中国急需大量的工程师。”美国工程教育协会(ASEE)这样解释他们为什么选择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大会。

然而一个并不乐观的现实是:20年前,中国工科专业学生的比例占总数的大约60%,而现在这一比例已降低到

原来的1/3;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优秀的学生争着上工科,而现在则纷纷选择金融、银行、IT等“有名有利”的热门行业。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今年某省的高考状元原本准备上清华大学的,可后来又改了主意,因为他认为清华的工科太累太苦,于是转而选择了北京大学最时髦的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的工程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近年来不少实力较强的理、工科大学竞相改为综合大学,随之而来的就是原来的工科优势逐渐丧失。在高校内部,大学科技成果的评价方向强调论文和SCI,多数大学教师对自己的发展定位也势必会向这个方面努力,于是工程背景被淡化。另一个趋势是更多的博士被聘为教师。他们在国内外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博士学习,写出过优秀的研究论文。但问题是他们几乎100%没有工程实践背景。老师不会做工程,又怎么能带出善于做工程的学生呢?

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沈士团教授指出,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本科生的毕业设计30%是在企业和工程进行的,工科学生出校门时就有了二级工程师的水平。而现在,国有企业为避免增加企业成本,不接受学生实习。

我们曾经为拥有以茅以升、李四光、钱学森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际著名工程大师而自豪,但现在工科偏冷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家发展最基础的部分是工科,国家实力的根本也在工科。清华大学副校长余寿文教授提出:“如何吸引最优秀的年轻人像20世纪下半叶那样乐意做一名工程师,是值得工程教育深思的向题。”

《北京青年报》9.20 周春林文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