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北大才子的乡村教育情结

2004-10-3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直面乡村寂寞

复新学校位于安徽省阜阳市涡阳县高公镇吕湖村。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的殷永纯,现任复新学校校长。

殷永纯大学毕业后曾在深圳一家外资企业做销售,然后又回到北京,在中央党校的一家报刊做编辑。2000年3月,殷永纯遇到来自安徽利辛县新桥村的青年杨

华。杨华于2000年1月在新桥村办起了复兴学校,但因为没有老师,就到北大来找。杨华向殷永纯介绍当地农村如何贫穷,教育如何落后,还讲述了自己办学的艰难经历。

杨华说的话,让殷永纯感到惊讶,他决定到新桥村看看。2000年6月,殷永纯向单位请了假,来到了新桥村。他为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三间极其简陋的小屋四面漏风,几张高矮不齐的破旧桌椅斜斜摆放着,十几个孩子满脸土色,背着双手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地面淤积的雨水散发着刺鼻的臭味。

殷永纯在新桥村待了28天。临走那天,孩子们送殷永纯送得很远,他们问殷永纯会不会回来。2000年9月1日,殷永纯辞掉工作,捆好行李,回到了复兴学校。

职业自愿者办学

很多人见殷永纯不要工资来农村教课,非常不理解。甚至有些人怀疑他不是北大毕业生,在城里找不到工作来这里骗饭吃。殷永纯感到委屈,他曾几次想过离开,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他已经与孩子们有了感情。殷永纯以自己的行为赢得了学生家长和村民的认可,他们开始信赖他,请他到家里吃住,和他说一些只会跟亲人才说的话。尽管殷永纯没有工资,但他从没有衣食无着的感觉。

很多志愿者在看到有关殷永纯的报道后,相继来到复兴学校。学校的影响日渐扩大,当地政府也非常重视,并把当地的淝东中学合并给复兴学校。复兴学校的规模一下增加到500多人,附近的村镇也都把孩子送到这里。

殷永纯希望把学校办成公益性质,并把这个学校向西部贫困地区推广。而杨华只想办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学校。追求的不同使两个人的合作在一年之后终止,杨华带着社会为学校的捐款离开了复兴。

公益性质的复兴学校在规模扩大之后,引起了社会关注,还有归国人士特意为之建立了董事会,但因为各种矛盾,最终导致殷永纯等人离开了自己为之奉献两年的复兴学校,在吕湖村和另外五名志愿者创立了复新学校。

田野中的乌托邦?

2002年8月31日,复新学校开学,只有20多个学生,老师则只有殷永纯等6个志愿者。但他们决定办一个纯粹由志愿者组成的公益学校。刚刚成立的复新学校除了一座免费让他们使用的未竣工的三层小楼外,一无所有,一日三餐也非常简单,面糊、干馒头,直到现在仍是如此。

殷永纯告诉记者,先后有近百个志愿者来到这里。这些志愿者在来的时候大多是因为感动和激情,等感动和激情被现实消耗掉后,很多人就离开了。留下的人已经把农村教育看成可以终身从事的事业。殷永纯说,如果可能他会作一辈子志愿者。他说之所以会这样决定不是因为他们多崇高,想奉献,而是他们在做的过程中看到了公益教育事业的前景。

在记者去时,复新学校学生已超过三百人,志愿者也从当初的6个人发展到现在的近20人,不久之前他们还接管了邻村的一个学校。学生刘继龙对记者说,“我们这里的设施不如别的学校,但其它的不低于他们。”记者接触的几个学生都如此说,从他们身上感受不到农村孩子所特有的羞涩和封闭,相反倒能感受到即使城里孩子也未必具有的“思想自由”的氛围。

由志愿者管理、授课,由分布在全国各个城市的“外围”志愿者们募集资金维持学校运转,这被殷永纯称为志愿者办学模式。他说下一步他要把这种志愿者办学校的模式推广到全国,特别是西部比较贫困的地区去。(《中国新闻周刊》第38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