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理想主义者在贵州山村

2004-11-2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徐本禹第二次站在这里的那一瞬间,恍惚觉得一切从来没有改变。山水依旧,贫穷依旧,孩子们的渴望依旧。

仅仅一瞬间的犹豫,三个月前那熟悉的刺痛感便忽然袭来,我的选择对吗?这样做是否值得?

“因为别人帮了我,我肯定要帮别人。”

许多人眼中,这个22岁的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本来会有令人羡慕的前程。他以372分的高分考取了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如果顺着这条路子走下去,今后还可以攻读博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

然而,2003年4月16日,徐本禹却作出了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定: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去岩洞小学教书……电话那头,听到这个消息的父亲一言不发地挂断了,原本希冀得到父亲的支持,但父亲用这样的方式给了他明确的答复。

四年前徐本禹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忽然就从山东聊城的一个小山村来到了武汉这个大城市,当时傻乎乎的样子还历历在目。记得刚军训完的那个学期,武汉的冬天好冷啊,那件薄薄的军装哪里抵挡得住南方的湿寒,是一位同学的妈妈买了棉衣送到他手里……对了,还有后来辅导员老师发到他手中的特困生补助、每年领到的奖学金以及学校为他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要是没有别人的帮助,我能念完大学、考上研究生吗?他问自己。他毫不费力就回忆起每次得到别人帮助时内心荡漾起来的感动。他的内心继续着抗争……这个决定也许将影响自己一生,或许也将影响千里之外那些孩子们的一生。“因为别人帮了我,我肯定要帮别人。”徐本禹作出了自己的决定。在徐本禹看来,这就是最充足的理由。这个看起来简单到不能说服任何人的理由,在以后的日子里也是支撑着他坚持下去的理由。

“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一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收获着泪水。”

徐本禹回到了狗吊岩村,向村长报到。

他第一次知道狗吊岩是在一年前。当时他大三。一个周末,他去汉口做家教,很偶然地在中国少年报上读到了一篇题为《当阳光洒进山洞里……》的文章:“阳光洒进山洞,清脆的读书声响起,穿越杂乱的岩石,回荡在贵州大方县猫场镇这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这里至今水电不通,全村只有一条泥泞的小道通往18公里外的镇子,1997年,这里有了自己的小学――建在山上的岩洞里,五个年级146名学生,三个老师……”读着读着,徐本禹哭了。

大一开始就被别人的帮助温暖着的徐本禹,曾立志以自己的力量、方式帮助和自己一样贫困的孩子,以此回报别人的关心。他用自己勤工俭学挣来的微薄津贴和拼命学习得到的奖学金,在大学四年里悄悄资助着五个比自己更困难的孩子!读完中国少年报上的文章,他决定要“用自己的方式帮帮这些山洞里的孩子”。徐本禹在校园里开始为岩洞小学募捐,号召大家和他一起利用暑假时间到贵州支教,“给孩子们带去一些希望”。

在华中农业大学团委和他所在的经贸学院支持下,2002年暑假,徐本禹带着募捐来的三大箱子衣服、一口袋书和500元钱,和几个同学坐上了开往贵州的火车。“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一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收获着泪水。”这是徐本禹回来后写在日记本上的话,每一次翻开它,狗吊岩的孩子们拿着自制的小红旗簇拥在自己身旁,硬把几个煮熟的鸡蛋塞进他背包的场景就浮现在眼前,孩子们擦着泪眼,不停地问:徐老师,你还会回来吗……

现在,毕业了,也是兑现承诺的时候了,不管多大的代价,答应孩子们了,就一定要做到!

当徐本禹决定放弃学籍去支教的事在华中农大传开后,很多人为之感动并主动追随。学校破天荒作出决定,为他保留两年研究生学籍。

2003年7月16日,徐本禹带着3000册图书和7个志愿追随的同学再次回到了狗吊岩。

然而,和一年前短短十几天的支教不同,这将是一次漫长的坚守和艰难的抗争。生活的穷困和艰苦他早有心理准备,让他始料未及的是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所造成的心理和话语障碍,使他和他的伙伴很难融入这里。

狗吊岩几乎是一个封闭的信息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只能点油灯照明,寄一封信也要在周末跑上18公里崎岖的山路……晚上,满身乱爬的跳蚤几乎让他们无法入睡,浑身到处被咬得是包。每天一成不变的玉米粥和酸菜汤是他们的主食。先是两个人水土不服病倒,接着,一次意外的食物中毒让其他人连续几天卧床不起……

一个又一个的追随者离开了。

8月1日这天,最后一个同来的志愿者也坐上了返回武汉的长途车,车窗内外,去送行的徐本禹同他无语对视。“如果感觉真的坚持不下去,就回学校吧,要不,你在这里自己开伙做饭也行,你这样也坚持不下去的。”同学的一番话让他对自己有些担心。

那间堆满了书的10平方米的小屋,因为同伴的离去显得有些空荡荡的。村长在门外喊他去吃饭,赶走飞舞的苍蝇后,照例是一人一大碗难以下咽的玉米粥。别人能吃,我为什么不行?狠狠心,他端起来,一口气吃了两碗。

生活十分清苦,而支教也相当艰难。徐本禹给自己每天排了六节课。五年级学生年纪稍大,除了教他们常规的语文、数学以外,还特意安排了英语、体育和音乐。徐本禹试图在最短的时间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古脑儿都倒给孩子们。

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努力,慢慢地,“孩子们可以听懂普通话了,与人交流也不害羞了。”为民小学的创办者吴道江说,徐本禹的到来,为狗吊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因为徐本禹,学校的学生也增多了。在徐到来之前,学生大约是140人,他来后,学生的人数上升到250人左右。

2003年3月,徐本禹被列入“贵州省扶贫接力计划”,成为“体制内”的志愿者,每月可领取500元生活补助。2004年暑假期间,徐本禹回到武汉向社会募捐。

“我总共募集到了几千册图书,四集装箱衣服。”徐本禹说。

徐本禹在狗吊岩的岩洞小学支教半年后,学校从山洞搬下来,修建了新的校舍,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2004年春天,大方县大水乡党委书记沈义勇邀请徐本禹去作报告。

在开往大石乡的车上,沈书记和徐本禹聊了很多,希望徐本禹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及华中农大的优势,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解决西部的基础教育问题。沈义勇觉得徐的专业和所在学校对西部地区的发展“有招可施”。他还告诉徐本禹,大水乡政府一定会大力支持和配合他的工作,一定积极为他的活动创造条件,希望他能到大水乡支教。“农村孩子读不起书的原因是经济不发展。”沈义勇说,“所以,我就请徐本禹到大水乡来,利用他自身的资源为大水乡的发展带来机遇。”

这次谈话后,徐本禹的想法开始改变,希望从单纯的支教行为变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应该由点上升到面,上升到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上。“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才能在支教的同时,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一点事情,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和价值。大水乡大石小学的办学条件更差,学生更需要帮助,而且当地政府很重视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决定忍痛割爱,离开狗吊岩,到更需要帮助的地方去!”

贵州大方县大水彝族苗族布依族乡是一个少数民族占80%左右的民族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用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满目的奇山秀岭,同时也带来了贫瘠的土地和极为不便的交通。直到今年5月这里才通电,村民们辛勤劳作一年,菲薄的收获还不够吃半年的口粮,他们只好去当地的小煤窑背煤,当起了最廉价的运输工具。很多学生因为交不起每年140元的学杂费而辍学。

大石小学的校舍是一座有几十年历史的两层木楼,上面一层摇摇欲坠,其中一间是四年级教室,另一间门口挂着牌子 危险,不要靠近。老师们的办公室得低着头才能进去,掉了一扇门的木柜上贴着早已褪色的对联:只有诗书万卷,全无金银半文。在这海拔1600米的高原,冬天,风会像刀子一样穿透木板间拳头大的缝隙,割在孩子们和老师们的脸上。

这一切深深震撼徐本禹。他给华中农大团委书记写了三封信,谈了自己的想法。

2004年夏天,无数的人因为徐本禹而感动,因为感动而行动

这三封信引起学校的极大关注。学校党委书记李忠云教授说 “要去人看看,要支持徐本禹,可以给点钱把小学的校舍修一修。我们应该为西部基础教育做点事,这是大学的社会责任。”

今年6月26日,华中农大的彭光芒教授和一位老师来到了贵州省大方县。他们看望了徐本禹,考察了猫场镇狗吊岩小学和大水乡大石村小学,深受震动。大方县委、团县委负责人表示,尊重徐本禹的意愿,不管他在大方县哪儿支教,都坚决支持。就在华中农大两位老师在大方县的山路上颠簸的时候,他们接到了华中农大校长张端品教授打来的电话。张校长说:“学校决定捐助8万元帮助徐本禹,用来为当地小学修建新校舍。”

2004年7月11日是华中农业大学暑假的第一天。从贵州归来的一位老师把在大方县拍的照片选出100幅,配上简要文字,以《两所乡村小学和一个支教者》为题发到了网上。接下来的事情让几乎所有人都感到意外:仅仅几个小时的工夫,存放照片的服务器就因为访问量过大而发生堵塞,跟帖的数量急剧增加,不少热心的网友更是将这篇帖子整理后发到了国内外各大论坛。从发出帖子的7月11日到7月20日短短九天,这篇帖子在各个网站被点击总数就超过了百万!很多网友是流着眼泪读完这篇帖子的。他们在跟帖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动”。紧接着,从祖国内地到港澳台,从亚洲到欧洲,从北美到澳洲,要求捐款捐物的电子邮件雪片似飞来。成千上万的网友在邮件中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愿:因为徐本禹的故事而感动,因为感动而行动……

华中农大一批老师和学生放弃休假,自发组织起来办理网友的捐款事宜,学校也破例为这个名为“华农贵州支教基金”的义工小组开设了一个专用账户,由学校、媒体和专家教授共同进行监督管理。点对点的资助学生工作也随即展开,大石小学176名贫困学生很快全部得到资助。

目前已有13个国家的热心人士通过网络了解到徐本禹的支教事迹,并要求资助大石小学的贫困学生。美籍华人陈旭昭女士还在美国进行募捐,为大石小学的学生资助2000美元。54岁的王昌茹一直在关注徐本禹的事迹,2004年7月初她从武汉赶到了大方县,“我是冲着徐本禹来的,徐本禹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她决定与徐本禹一起支教。

据大水乡政府统计,截至8月29日,共有36名志愿者在大水乡支教或考察。受捐赠的小学生达188人,捐助资金13760元。

《中国青年》2004年第22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