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学奖热≠文学繁荣

2004-12-3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文学奖”这个词在2004年末出现得颇为频繁 12月8日,中断了19年的“赵树理文学奖”恢复评选,而且走出山西,面向全国;同一天,第六届丁玲文学奖在丁玲的家乡常德颁奖;12月17日,陕西汉中市一农民出资百万设“汉中金贤文学基金奖”……

然而,就在各种文学奖“开奖”活动如火如荼之际,文学圈内对这些

活动却越来越冷淡。一些作家说,现在出现的文学奖热并不代表文学的再度繁荣和兴盛,不少奖项是作秀的产物。

著名作家、曾获得过“人民文学奖”的沈乔生称,以前大家对文学奖还是挺在意的,能获得一个××奖,脸上很有光,但现在不行了。他很有希望获奖的作品曾两次参加“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但最后都没有得奖,他对此并不感到难过和失落。而且,获奖与否也并不会影响作家的形象和作品在市场上的销量。

江苏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张茂龙说,近些年来评出的众多获奖作品,真正的好作品没有几部。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一是好多文学奖没有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文学作品,失去了评奖的意义。二是文学奖的评选过程“受到污染”。如“鲁迅文学奖”在几次评选中,就曾传出请客送礼的小道消息。三是文学作品价值的衡量标准改变了,市场才是尺度,销量才算最大的文学奖。一部作品获奖再多,获奖级别再高,摆不上书店的书架,没有人买,还是一钱不值。

说到文坛的“潜规则”,沈乔生说,他在参加“茅盾文学奖”评选前,对自己的《狗在1966咬了谁》获奖很有信心,但到北京看到有的作者跑到评委处拉关系,暗地做小动作,就对获奖不抱希望了。一位作家告诉记者,像“鲁迅文学奖”这样高规格的文学奖,都有不好的行为出现,一些省市级别的文学奖评选就可想而知了。 《江南时报》12.21倪方六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