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故宫改建计划始末

2006-01-26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故宫要着手改建”

1958年9月,《北京市总体规划说明(草稿)》提出“故宫改建”计划:“把天安门广场、故宫、中山公园、文化宫、景山、北海、什刹海、积水潭、前三门护城河等地组织起来、拆除部分房屋,扩大绿地面积,使其成为市中心的一个大花园,在节日作为百万群众尽

情欢乐的地方。”

此前的1月份,毛泽东在南宁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讲话时说:“北京、开封的房子,我看了就不舒服”,“南京、济南、长沙的城墙拆了很好,北京、开封的旧房子最好全部变成新房子”。

4月14日,周恩来致信中共中央,传达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提出“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今后几年内应当彻底改变北京市的都市面貌”。此后,北京市迅速制定了一个十年左右完成旧城改建的计划,“故宫要着手改建”随即提出。

然而,“大跃进”及其后的“三年困难”,使北京市改建故宫的计划被迫搁浅。在此期间,故宫博物院提出了一个“清除糟粕建筑物计划”,一年之内拆除了绛雪轩罩棚、养性斋罩棚、集卉亭、鹿囿、建福门、惠风亭等一批建筑。

1964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可望到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在《关于北京城市建设工作的报告》中提出长安街的改建规划。中央批转了这个《报告》。为此,北京市政府发动6家设计单位分别编制规划方案,故宫改建计划被再度提起。在众多方案中,有一个方案是“在故宫内部从西华门横穿至东华门,建设一条东西向的马路,并将文华殿、武英殿改造成娱乐场所。”两大改建理由是,故宫“地广人稀,封建落后。”

陆定一冲冠一怒保故宫

60年代初在文化部文物局文物处任职的谢辰生回忆,时任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有一次接到中宣部会议通知,议题是讨论故宫改建方案。

“王冶秋一听就火了,拒绝出席。”谢辰生回忆道,“后来,他见到我,直后悔,说那个会真应该参加!我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原以为中宣部开的那个会是已定下调子的,没想到却开成了一个保护故宫的会,陆定一把那个方案给否了!”陆定一时任中宣部部长,在这次会议上,他大发雷霆,否掉的正是那个要在故宫里开马路的方案。

“砸烂故宫!”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故宫改建计划被列为中共北京市委要给刘少奇盖宫殿的罪证。改建计划胎死腹中,但紫禁城并未获得安宁。神武门外砖墙上贴出“火烧紫禁城”、“砸烂故宫”的大字报。故宫“整改方案”随即出台。

据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近日回忆,这次“整改方案”,是“在太和殿前竖立两座大标语牌,一东一西,高度超过38米高的太和殿,用它压倒‘王气’;太和殿宝座要搬倒,在宝座台上塑持枪农民的像,枪口对准被推翻的皇帝。把过去供皇帝到太和殿主持大典之前临时休憩之处的太和殿,改建为‘人民休息室’,把一切代表封建意识的宫殿、门额,全部拆掉,等等。这些方案中有的项目竟实现了,‘人民休息室’也布置起来了,其他的因无暇顾及才得以幸免。”

“整改方案”实施时,遭遇了“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大潮,5月间进驻故宫,带领全院职工批判“黑线”、贯彻“红线”的军宣队,转眼间成了被批判的对象,不得不于10月撤离故宫,“整改方案”寿终正寝。1967年5月26日,周总理派北京卫戍区一营进驻故宫,实行军事保护,使宫殿及文物免遭破坏。(《?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1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