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收入上升,我们的幸福感为何缩水

2006-02-0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中国经济以超过9%的速度持续增长,上半年城市居民收入同比增长9%,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上升,但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对生活的幸福感却在下降。

2005年10月和11月,零点调查公司和中国社会调查所分别对当年的中国居民生活质量做了详细调查,零点调查公司调查发现,72.7%的

城乡居民感觉生活幸福,比2004年下跌了4个百分点;感觉不幸福的人为10.9%,比上年增加两个百分点;城里人(包括小城镇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也比上年有所下降。中国社会调查所的调查结果基本相同。

都市竞争激烈 城里人幸福感弱于农民

石先生35岁,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他在北京某公司工作,去年可谓多喜临门,上半年被提升为公司的业务主管,下半年全家人从简陋的单位宿舍搬进了宽敞的新居。在外人看来,石先生事业有成,家庭稳定,幸福感应该十分强烈。可是他的回答令记者吃惊:“幸福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感到幸福就不错了!”他解释说:“我虽然提升了,收入多了一点,但责任和压力更大了,不如以前做普通业务员轻松,大半年下来,感觉太累,身体状况也大不如从前了。房子是买了,可我们因此背上了债务,生活水准反而比以前降了一个档次,以前每年出外旅游一次的计划都被取消。你说我能幸福得起来吗?”

零点调查公司采用5级量表的方法求取幸福感(即5分表示“非常幸福”,4分表示“幸福”,3分表示“一般”,2分表示“不幸福”,1分表示“非常不幸福”),结果发现,2005年中国居民的幸福感依次为,城镇居民3.77分,农村居民3.72分,城市居民3.68分。小城镇人和农民比大都市人感觉更幸福。

这一结论让一些人疑惑不解:大城市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强于小城镇人,为什么偏偏幸福感不如小城镇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后邢占军对幸福感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他认为,幸福感与幸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幸福是高质量的生活指标,而幸福感则是一种主观体验和感受,分为基本需要满意感、身心愉悦快乐感、目标实现价值感。与大城市相比,小城镇有更适宜人生存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比如交通更便利,生活成本更低、人际关系更密切等等,此外,小城镇居民的生存竞争没有大城市那么激烈,生活安逸度更大,也更容易满足。城里人的欲望过度扩张,过于追求名利,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反而离幸福会越来越远。

婚姻心态矛盾 年轻人不满婚姻质量

2005年9月,郭女士向丈夫提出离婚。“我终于可以解脱了。”郭女士是北京某中学的老师,今年31岁,2003年通过网络她认识了后来的丈夫聂先生。两个人见面后感情很快升温,不久便同居,再不久便办理了结婚手续。然而婚后不久,郭女士发现丈夫经常在网上寻找年轻女子聊天,有的甚至还见了面。聂先生对此轻描淡写地说:“我只不过和她们玩玩而已,不会影响我们的夫妻关系。”他要郭女士网开一面,可郭女士无法忍受这种不负责任的男人,几次吵闹之后,她决定永远离开他。

社会学家、中国社会调查所主任李冬民认为,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婚外恋、婚外性等现象日渐严重,城市居民的离婚率也一直居高不下,这是造成人们对婚姻质量越来越不满意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他们在调查中发现,对婚姻质量表示不满意的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对婚姻的态度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希望婚姻再自由一点,另一方面又担心太自由了会给生活质量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希望婚姻稳定程度再更高一点,而现实生活中的婚姻既不像西方国家那样自由,又远不如韩国那样传统,很难满足他们这种矛盾需求。消除婚姻矛盾心理,塑造健康向上的婚恋观,倡导和谐成熟的婚姻生活,不断提高婚姻质量,已经成为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不容忽略的环节。

身陷家庭重负 女性幸福感低于男性

对家庭生活是否满意?胡女士和她丈夫甘先生的回答竟然不一样。甘先生回答是“非常满意”和“幸福”,而胡女士的回答却是“满意”和“一般”。胡女士是某报社的广告部主任,收入不菲,有房有车,可是儿子进入青春期后,心理时常波动,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差,需要母亲呵护、调理,70多岁的婆婆身体也越来越差,需要照料。这些事情,甘先生很少过问,大多落在了胡女士身上。她身心压力越来越大,牢骚也越来越多。而甘先生的事业如日中天,看到儿子一天天长大,妻子贤慧能干,他觉得非常满意和幸福。

2005年,邢占军对中国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做过一次全面调查,他认为,中年女性在总体幸福感方面,有婚姻组得分低于无婚姻组。男性则相反,除社会信心体验和成长进步体验外,有婚姻组其他具体方面得分均高于无婚姻组。也就是说,女性从婚姻中获得的幸福感低于男性。这一调查结果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女性在当前婚姻关系中仍处在较为被动的地位,相对男人而言,她们更多地受孩子成长、家人健康等因素的影响,年纪越大,承受的家庭负担就越重,幸福感也就越少。而男性的幸福感更多地受社会地位、工作性质和经济收入等因素影响,婚姻质量的高低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有钱不一定幸福 没钱多半不幸福

45岁的文先生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员工,企业效益不太好,妻子提前退休,两口子月工资加在一起才2000多元。2005年女儿高考没考好,好不容易上一个民办大学,几乎花光家里所有的积蓄。企业正在改制,他这个年龄的人既办不了正式退休手续,又很难继续留下来,他担心自己会下岗,奔50的人了还得出去挣钱。他对记者说:“2005年,我的郁闷多于快乐。”

零点调查公司调查发现,在城市,月均收入不足800元的贫困家庭,有56.4%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的;而月均收入5000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却有6.4%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是不幸福的。那些感觉自己不幸福的人当中,超过半数的人认为不幸福的原因是贫穷,其他依次是住房条件差、自己或家里有人失业、工作状况不如意。调查还发现,连续两年,“个人经济状况”成为下拉中国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培林总结说,2005年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成为三大民生问题,也制约了幸福感的提高。

这个调查结果再次印证了那句俗语:“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金钱是万万不能的。”邢占军认为,当前,我国刚刚进入初步的小康社会,还没有达到丰裕程度,从总体的调查来看,收入因素仍然是制约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条件的关键因素。但一旦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生活达到丰裕水平后,财富的多少就不一定与幸福感成正比了。不管钱多钱少,自己是否感到幸福,关键还在看待财富和生活的心态是否健康。

家庭和睦 幸福感最大的源泉

余先生是一位公务员,刚刚年过不惑,身体已经开始发福。他觉得自己在2005年非常幸福。虽然夫妻之间偶尔因为小事拌拌嘴,但总体上这个家还是一个和睦的家庭。妻子在家相夫教子,对公婆也孝顺。余先生在外面遇到什么烦心事,回到家里看到妻子的笑脸,听到家人的笑声,心情一下子就舒畅了。“后院”稳定,余先生事业上也稳步发展,2005年被提升为部门经理。对这一切,余先生表示心满意足:“看我心宽体胖的,也知道我对生活很满足啦!”

零点调查公司的调查发现,在感觉生活幸福的城镇居民中,分别有52.9%和44.8%的人认为家庭和睦、家人身体健康是自己幸福的源泉。认为经济无忧是生活幸福的原因的人不到三成(28.0%),远低于对家庭和睦和家人身体健康的提及率。

中国社会调查所的调查也发现,在有关家庭生活的家庭援助、消费水平、住房状况、和睦程度、婚姻质量、传统道德、社区自治等7项内容当中,被调查人群最感到满意的是家庭和睦。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把家庭和睦作为自己幸福的最大源泉?李冬民认为,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比较多,加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在外面的安全感下降,对家庭的依赖感也随之增强,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把家庭当作自己休憩和躲避风浪的安全港湾,并从中获得幸福感。这一方面是现实的无奈,另一方面也是传统的回归。

编辑手记:

让幸福与我们相伴

幸福在哪里?怎样获得更多的幸福感?超过七成感觉生活幸福的人们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幸福不仅在积极地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更在温馨和睦的家庭中,在平和知足的心态中,也在日常生活的积极感受和发现之中。

现实中我们有太多的理由感觉不幸福:钱不够多,竞争太激烈,分配不公平,婚姻不美满,身体亚健康,但我们其实也有更多的理由感觉幸福:钱不够多但比以前多,竞争太激烈但机会很多,分配不公平但社会保障在完善,婚姻不美满但父母孩子爱自己,身体亚健康但还可以锻炼调养。只要用心去感受,幸福就会和我们同在。

感受幸福首先要有一颗真诚的心,热爱生活,懂得珍惜生活,也会享受生活。其次,要有符合实际的目标和期望标准。目标要高于现实,但又不可过高,能够激励自己,又不构成巨大压力。第三,要用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积极乐观地过好每一天。

让我们把心更多地放在家中,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庭就是打造自己幸福的基础。

用心感受和发现幸福,积极创造幸福,幸福就会像花儿一样盛开,与我们相伴一生。 (《家庭周末报》1.25)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