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吴茵:我创造角色的过程

2006-02-0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吴茵(1909.8.2~1991.4.10)电影演员。原籍江苏吴县。主要作品:《新女性》《十字街头》《塞上风云》《一

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等。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银海拾贝》一书中,收录了吴茵1948年记述她塑造胡母过程的文章。她说:

在开始创造角色的时候,就像走进了一个无底的深洞,慢慢摸索,越走越远,越深入越广宽,如果能耐着心情寻求下去,可以发掘到无数宝藏,永无止境。塑造《万家灯火》里的胡母时,我就是先探讨角色的出身、年龄、家境、性格,以及她对人生的看法,然后才决定她的外形与内在的。

胡母大约六十多岁,是个十足乡下人,又是自耕农,她的动作可能是粗壮有力的;在战前她家境不错,曾以经济帮助过其他的人,那她一定是富于热情、单纯、朴实、遇事不分彼此,爱、憎、笑、骂,都大胆而天真;这样一位老太太,乡里的人们一定会尊崇她,爱戴她,那么可能养成她内心的自尊与好强。由于她是个寡妇,长期独力撑持家务,更锻炼得她有主张,有果断!她把文弱的长子,送到上海读书,把憨直的次子,留在乡下种田;可见她有见地,有远虑,对未来抱着莫大的希望。根据这些,可以揣摩到她的外形是满头白发而不太龙钟,声音苍老而不晦涩,语调爽朗,动作利落。虽然经过了八年战争的磨难,已沦为自耕农,她可能仍旧保留着过去的特性。我同时要注意到她在这八年漫长的艰苦岁月中,是如何支持过来的?在体态上心情上有些什么变化?虽然这些不在剧本范围以内,可是演员不能不作这种准备,因为她第一眼给观众看见的,就是一幅风尘仆仆、饱经忧患的外形。

然后我再把她和剧中其他人物间的关系分析清楚,这中间包括着态度与感情。她和长子(胡智清)分别日久,在感情上多少有点隔膜,总算爱儿不负所望,能在上海挣得一点小地位了,在态度上自然比较客气,即使惹她生了气,责备中也会稍留余地的。对长媳(又兰)是初次见面,不仅是生疏,在生活方式上也有距离,虽然她的个性明朗,也不免带着点儿婆媳间一般的防线。对次子(春生)就很随便,该说就说,该骂就骂,决无保留。对次媳更是呼喝自如,已成习惯!

这些,都是我慢慢地从胡母这一角色的无底深洞里发掘出来的宝藏。一个角色的完成,除了一些有迹可寻的具体形象外,还存在着许多文字所不能表达的精神感应,这要靠好的合作者,相互刺激,相互启示,才能获得。

总之,我认为如果演员是个活生生的人,那么角色也该是个活生生的人。由演员变成角色,不是背剧本,更不是当傀儡,而是把观众当时的情绪,紧紧地抓取到剧中去,让他与角色起共鸣,在不知不觉中相信这像是他们亲友中间的某一个人――一个真正有血有肉、有生活、有多方面性格的鲜灵活跳的人。

(吴茵文李亦中主编《银海拾贝》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