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快餐化”消费拧干诗歌情感

2006-03-2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中国诗歌缺少市场,当然有培育问题,更有千百年形成的消费误区:

一是小儿背诵。家家的小宝贝,都上一门课:背诵古诗。不管有无诗才,也不管能否爱之受之,背!直背得在幼儿园里能诵,在客人面前能唱。“天才!天才!”换来几句赞叹,让爹妈脸上红光一片。这种效果之一,就是让大多数的背诵者,记住了幸福的

儿童时代还有痛苦的回忆――“苦背诗词”。如同犯人出狱后追求自由,长大了,在他们能自我选择生活的时候,首先就选择了远离诗歌。

二是情书抄用。青春期的躁动与追觅,在表达不清时,在目标不明时,在情况危急时,想起的救命稻草,抄诗!大概十有八九的抄诗者,平时读得不多,找来的那几句,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诗”就与“失”相连,诗歌不幸成为失恋与失意的替罪羊,储存在年轮深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诗意者,失意也。

三是理论家引用。现代理论家创造新体系,推出新学理,当然要有新的例证才行。找例证,长篇小说太长,诗歌短小最好;于是诗歌,特别是“新”字头的,“后”字头的,最能造出新理论的气氛。由于这种反向消费,理论一次次的强迫了情感,情感也就早早地丢下诗歌外套,出逃。

诗歌“快餐化”消费,无论是在小儿层次、初恋人群还是蹩脚理论家那里,都是以最终拧干诗歌中的情感而告结束。(《文汇报》3.18)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