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短辑

2006-04-0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五四运动”名称溯源 杨琥在2006年第3期《北京大学学报》上说,目前,关于“五四运动”名称起源的最流行的说法是,“五四运动”这一名词由罗家伦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中最早提出,第一次出现于1919年5月26日出版的《每周评论》第23期上。第二种说法则认为,“五四运动”一词最早见于北

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于1919年5月18日发表的《罢课宣言》中。笔者认为以上两说皆不准确。实际上,“五四运动”一词最早出现在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于1919年5月14日发布的《致各省各团体电》中。该电中有“‘五四运动’,实为敌忾心之激发,亦即我四千年光荣民族性之表见。”

美育并非只是“美”的教育 王元骧在2006年第3期《学术月刊》上说,审美教育的内容不等于艺术教育,它包括从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感体验。它是由美(优美)和崇高感两方面所构成的。所以,要造就健全的人格,除了美的教育外,还需要崇高的教育。只有兼顾这两者,我们对美育的理解才是完整的。

不应将“五常”和“三纲”捆在一起批判 蒙培元在4月3日《北京日报》上说,传统文化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与“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其内容和性质是不同的。“三纲”是外在历史层面的社会政治伦理,以绝对服从为原则;“五常”则是人的内在德行,是人的价值、尊严之所在,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超越历史的恒久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