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研造假的体制警示

2006-04-1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难以遏制造假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唐安国教授说,学校要排行,要综合实力评价,首先要科研成果,要有知名学者。高校聘了很多学者,一来学校就给很多津贴和荣誉,但做不出成绩没办法交待,就只能造假。出了成绩,学校有光彩,领导有政绩;如果

出问题,倒台就都倒台。领导人即使不是有意包庇造假,也可能容忍造假,睁只眼闭只眼。

科研项目要得到支持,必须要得到一定的包装和认定。所以,高校科研就有了“造星运动”,不断要有出类拔萃的青年人出来,得到教育部、科技部等认可,谁也没有想太多出现造假者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目前,真正热爱科学而做专注研究的人很难找,浮在层面上的人多数不是认真搞科学的,都是在搞活动。国家的钱投下去冒出很多泡沫来,到头来是一场空。这种现象会害一代人。

行政垄断巨额经费

现在,巨额的科研审批经费掌握在少数不懂技术的行政主管部门官员手里,他们掌握生杀予夺大权,造成权力寻租、“跑部钱进”的怪现象。

老科学家汪品先说,一些上亿元的大项目都让司长、处长们管着,一个处长就可以操持上亿资金。每个高校科研处都要有公关人员,就是这个道理。“我是做海洋的人,主管部门就截掉了国家下来的钱中很大一部分经费,他们那里的研究人员不用争项目,咬不动的硬骨头才甩给我们高校啃啃。”

“科技创新靠号召是不行的,也不是光靠投入钱可以解决的。现在国家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有很多大的百亿元级的科研项目。人大常委会要把每一个大项目审查管理起来。如果钱特别多,必要的话要成立专门的组。”他指出,如果大项目管理不当,资金最终流到私人腰包,实现国家中长期科技目标是不可能的。

谨防拿科研经费洗钱、行贿

国家下达科研经费到账后,一定要跟踪账的走向,因为有些造假者会巧立名目把钱划到自己公司的名下。科研经费用于洗钱的方式有多种:如购买设备,大笔回扣进了小金库,有的大量购买汽车房子,最后纳为私产。还有的自己建立公司,拿科研经费作股份。院校争取来的科研经费还有可能成为向官员、专家行贿的来源。(《?望》2006年第15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