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解读苏格拉底

2006-04-1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苏格拉底大概是公元前470年生于雅典,父亲是个雕刻工人,母亲是个产婆。他的幼年和教育不大为人所知,只知他也曾继承父业为雕刻工人。他终身没有离开过雅典,贡献其全部生命于哲学约有二三十年,直到70岁被处以死刑。

苏格拉底的容貌非常奇怪,鼻子扁大而又上翻,眼睛凸出而时常翻滚不止,走路的姿式极其难

看,年纪稍长便秃顶。他穿的衣服总是很破旧。

他也未曾有过什么著作,他的穷理讲学的方法完全是对话。他每天总要去雅典街市那些有许多人聚集的地方,和愿意与他交谈的人讨论生死等各种深邃的问题。他不像其他智者一样索费,也不像智者们喜欢作赘长的演讲,所以清贫一世。

在雅典青年当中,他成了思想的中心,灵感的来源。这便是后来他“蛊惑青年”的根据。他的人格极其高尚,生活极其朴素。他安于清贫,薄于名利,常人的一切需求欲望,一点也不在他心上。他只专心尽力以求智慧和德,认为这才是世界上唯一值得追求的东西。他有坚如磐石般的体魄和道德力。伯罗奔尼撒之战,他在军中的勇敢和耐苦力,令见者无不惊骇。他曾两次冒险救回了他的同伴。雅典军队于德里安一役溃败,据说当时保全首级而生还的只有他一个人。

他70岁时被人控了三条罪状:辱没国神、僭立新神、蛊惑青年。其实这都是莫须有的罪名。在审判的时候,苏格拉底慷慨陈词,毫不屈服。他的诉词简直不是为自己辩护,而是对于法官和雅典人民的腐败和罪恶的质问。他只要跪下,或稍有一点妥协便可被开释。

他在狱中一共过了30天。见他的朋友都劝他逃走,这在雅典是可能的,只要给予狱吏一点小费。但是苏格拉底坚决拒绝,称逃遁而求免死是卑怯的行为,法律是应该服从的。30天过后,当毒杯奉至面前,他立饮而尽,决无畏惧之色。

(《批评的希腊哲学史》〔英〕斯塔斯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