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惠山泥人只剩两三传人

2006-04-2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无锡惠山泥人已有400余年的历史。在清末民初的巅峰时期,每到8月半,惠山寺前的直街与横街上,家家户户都在捶泥、揉泥、做泥人,等待游客和香客们纷沓而至。此后,由于连年战乱,惠山泥人行业开始萎缩。

今年年初,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惠山泥人界大师喻湘涟和王南仙,向人们展示了惠山传统

手捏戏文的魅力与风采。

喻湘涟的工作室是去世不久的老母亲留下的老屋,没有什么对外业务,除了完成博物馆送来的定单,就是自己给自己布置的功课。她每天早上最迟8点钟来工作室,下午四五点钟回去,一周大概能做3套左右的作品。她说,“我有退休工资,不靠这个吃饭。同样的价格,我情愿给博物馆,让自己的作品有个安身之处。”

惠山泥人是本乡本土的人民抒发胸臆的创作,拥有大胆夸张的手法、朴拙憨厚的形象和鲜艳富丽的色彩。然而,自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天津泥塑艺人来到无锡,带来了写实派风格就变了。天津艺人说惠山人不会做泥人,不讲比例不讲解剖。更糟的是当地的民间艺人也觉得自己没本事,为了生存,就向天津帮学习。惠山泥人的传统风格在不知不觉中丢失,变得与天津泥人张越来越相像。

喻湘涟出身于泥人世家,她外祖父的父亲蒋三元是当地出名的老艺人。除了家传,她还先后拜多名老艺人为师。她悟到:祖辈和师傅们多年积攒下的经验就是传承惠山泥人风格的要领。

“师傅教我《贵妃醉酒》的时候,就给我讲剧情,还给我表演唱腔、动作和表情。手捏戏文讲究自然美,不刻意追求线条,看上去舒服就行。如果做得不好,就将泥巴揉掉重来,而不是加加减减地去调整,做到一次成型。”

“重上不重下,重前不重后”指的是惠山泥人的制作重点放在头部和正面;“搭搭满,细细减”指的是人物肌肉要饱满,但整体造型需简练;“色色爆”是指用色强烈、鲜明……喻湘涟都一一牢记在心。

如今,喻湘涟与泥人相伴的人生进入了花甲之年。惠山脚下的店铺里充斥着大批量模具生产的惠山泥人;城市不断地向四周扩张,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惠山镇被包围其中……

喻湘涟已经好多年没有带学生了。从前的学生,一个退休不再做了,一个去国外从事装潢设计了,一个改行当了驾驶员。如今还在从事传统惠山泥人制作的只剩下两三个人。

“20多年前去日本的时候,对方就对我们说他们以前发展经济,丢掉了传统艺术,再回头挽救有很多遗憾,希望我们不要走他们的老路。但我们还是走了人家的老路。” (《北京青年报》4.17)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