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所亲历的"9•13"(下)

2006-04-2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破解洞孔之谜

9月17日一早,我们回到乌兰巴托。刚到使馆,许大使就告诉我(即孙一先,时任蒙古共和国使馆二等秘书――编者注),外交部要求使馆立即派人回国详细汇报情况。使馆决定派我执行这一任务。9月20日,我搭乘国际列车,一天以后回到北京。

一到北京站,我就

被前来迎接的符浩(注:时任外交部办公厅主任)带到外交部招待所,符浩让我把带的资料、胶卷都交给秘书,并要求我,不许跟外界,包括跟家属和单位联系;不许向任何人透露有关飞机失事的事。

当晚,我整理了汇报资料。23点多时,突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一位女同志,自我介绍是王海容,然后以不容商量的口吻很直接地说:“走,小孙,跟我汇报去!”

到了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进去一看,有个身影背对着门。他转过身来我才看清楚是周总理!我很是意外,根本没想到是周总理要亲自听我汇报。

总理好像对飞机的情况不是很感兴趣,听着听着还闭上眼睛打了个盹――我后来才知道为了处理“9・13”,他已经连续工作了50多个小时;但他对尸体残骸却显得颇有兴趣。他一边看照片,一边翻过来在背面写什么东西。特别是5号(注:林彪)和8号,他戴着花镜反复看。

我也向总理汇报了机翼上那个可疑的大洞,说怀疑是防空导弹打的。总理让我好好研究。10月1日,8341部队政委杨德中和外交部的军代表李耀文陪我一同到了西苑机场,找到了一架256号的姐妹机――一架252号三叉戟。现场看了这架三叉戟的结构,大家明白了:原来那里有一个检查孔,油箱爆炸后向下炸开了这个大洞,这是洞口的铝刺基本朝外翻的原因。如果真是被导弹击中,一定会形成贯穿的大洞,而且铝刺朝内翻。萦绕于心头的谜团打开了,飞机绝对不是导弹打下来的。

10月3日下午,我被通知到外交部礼堂听报告。当我听到“林彪于1971年9月13日仓皇出逃……”时,脑袋轰地一下,竟然是林彪?!

不尽的话题

作为“9・13”事件亲历者,我觉得有责任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公之于众,也对一些莫衷一是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首先,飞机为什么要迫降?前苏联安全局长说三叉戟上的油足够飞到伊尔库茨克,他的说法是建立在飞机加满20吨油的前提下。而后来调查证明,这架飞机在北京起飞前加了15吨油,飞到山海关用了2.5吨。这架三叉戟平均每小时耗油4~5吨,坠毁前,它飞了118分钟――也就是说,到了蒙古上空,飞机只剩下两吨多一点的油,所以它必须迫降。

通常,飞机迫降前或者空中放油,或者低空盘旋将油耗尽。但不幸地,这两项驾驶员都不敢操作:三叉戟的发动机在后面,空中放油会着火;盘旋又担心对方国家雷达发现,他们最后只好采取带油迫降。从现场来看,飞机肚皮擦地长达29米,速度太快引起震动,导致油箱在贴近地面的位置上爆炸,这也可以解释为何那些尸体都相对完整。

第二,飞机上是否发生了搏斗?我们在现场并没有发现子弹壳,舱内也没有任何被子弹击中的痕迹。我认为,还有一个特别有力的证据能证明,这次迫降是有准备的:一是手枪都从枪套里取了出来,二是在现场发现了一只半高腰的翻毛皮鞋,鞋带是解开状态――这证明鞋子不是被甩掉的,而是主动脱掉的。既然能做迫降前的准备,说明飞机一直在正常飞行状态,并没有发生搏斗。(《三联生活周刊》2006年第14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