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施琅平定台湾真相

2006-05-1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电视连续剧《施琅大将军》在央视一经播出,该剧主人公施琅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两度降清,与郑氏家族始恩终仇

明天启元年(1621年),施琅出生在福建晋江衙口一个较为殷实的农民家庭,从小好武不好文,后来便弃文从武,拜师苦练武艺,精习兵法。17岁那年,施琅投奔明朝

总兵郑芝龙的队伍,因战功突出,很快晋升为游击将军。清顺治三年(1646年)11月,郑芝龙见明朝大势已去,不顾儿子郑成功的苦劝,率领部众赶赴福州降清。1648年,施琅获悉郑成功起兵抗清,于是率领部将投奔到郑成功麾下,被任命为左先锋,成为郑成功的左膀右臂,施琅也一心一意为郑成功效劳。然而,时间一长,恃才傲物的施琅与年轻气盛的郑成功之间矛盾不断,二人的关系渐渐恶化。

1652年4月,施琅手下的曾德违背军法犯了死罪,因害怕受到惩处,便投奔郑成功,郑成功把他提拔为自己的亲随。施琅大为愤慨,派人把曾德捉回斩首。郑成功勃然大怒,下令逮捕施琅及其父亲和弟弟。后来,施琅用计逃脱,郑成功盛怒之下处死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施琅遂决心再次投靠清朝,誓报杀父诛弟之仇。施琅降清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

三次攻台失利,“内大臣”郁闷13年

清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率兵收复了被荷兰侵略者侵占的台湾。这位民族英雄当年便英年早逝,郑氏集团发生内讧。最后,郑成功长子郑经平息矛盾,掌握大权。但他公然背叛其父,宣称台湾不属中国的版图,意图割据一方。当时已经升任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建议乘机攻取台湾。然而,1664年11月和1665年3月以及4月的三次攻台行动,都因遭遇台风而搁浅。1668年,施琅被调进京城改任内大臣这一闲职,这一任就是13年。

东山再起,恩威并施收复台湾

1681年,郑经去世,郑氏子孙为争夺王位,再次发生内讧。而此时清廷已经平息了“三藩叛乱”,康熙也稳固了自己的宝座,于是下定决心以武力统一台湾。康熙力排众议,重新任命已年届花甲的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让他立刻返回福建,准备出兵。

施琅一到厦门,便夜以继日地准备。1683年6月14日,施琅率领大型战船300余艘、水兵2万余人,从福建东山岛启程,进逼澎湖。激战历时七昼夜,清军水师一举攻克澎湖列岛,击毁郑军大小战船近200艘,歼灭其精锐部队1.2万余人,收降近5000人。

澎湖失守,郑氏集团一下子乱成一锅粥:有主张降的,有主张守的,还有主张撤往吕宋的,一时没个结果。可是,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施琅并没有即刻发兵攻台,而是在澎湖安顿下来,一面安抚当地百姓,一面将被俘的台湾兵将释放回台湾,释放前他还专门声明:“我绝对不会报私仇!当年杀害我父亲的人已经死去,与其他人毫不相干。”与此同时,施琅上疏朝廷,建议对郑氏集团实行招抚政策,争取和平统一台湾。对于施琅的做法,康熙十分赞赏。年幼的延平王郑克?等人看到施琅的确没有杀害自己的意思,于是连忙派人到施琅军前请降。8月13日,施琅率军抵达台湾,由鹿耳门登陆上岸。

1696年3月,施琅在福建任上病逝,享年76岁。施琅的一生,不外乎两件事:一是反郑降清;一是统一台湾。关于后者的历史功绩,史学界已有充分肯定。但对其“叛郑投清”之事,人们至今争议较大。(《环球人物》2006年第5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