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考改革方向何在

2006-06-08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一年一度的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来临,高考,考的不仅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对整个教育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

一方面,“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统一高考,体现了尽可能的公正公平,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对高考制度的诟病也越来越尖锐。特别是“一考定终身”、“高分低能”的弊端,引

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强烈的质疑。

由于这项改革涉及到“起跑线上的公平竞争”,必然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关注,因此不容许急躁,不能急于求成。

统一考试与单独招生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说:“分数成了我们大学取舍学生的惟一的标尺。在这个意义上,考试看起来公正,实际上有很大的不公正。考分把很多优秀的学生排除在外。”

正是基于避免考试的机械、基于承认人才的多样等共识,自1999年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以来,虽然恢复高考近30年来,统一考试的形式未曾动摇,针对考试制度的节奏调整日益加快。

2003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试点自主招生,试点大学可以按5%的比例招收符合各自招生标准的优秀学生。到2006年,试点高校已达53所。

只是,为学有专长者留下的这扇门,似乎并不能如愿录进这样的学生。据清华的老师说,大概630人参加了冬令营,他们是从3000多名报名者中产生的,筛选标准主要还是每学期的成绩,以及各种竞赛的名次,一是这些指标容易量化,二是单科成绩足够优秀的同学可能走保送了,此外一些有单科偏好的同学在初选中并没有太大优势。而在初选之后,笔试的分数至关重要,所以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笔试成绩。

应试教育的现实存在

其实,比高校能否录取钱锺书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钱锺书这样的人才能否出现。正是看到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才感喟:“高考不改,教无宁日,学无宁日。”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真正有特别突出特长的学生很少。因为课程压力那么大,考试那么多,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那么强,要想考出不错的成绩必须各科成绩都比较好。

1999年广东率先开始实施“3+X”高考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改革,2002年即在全国范围推行。这项改革和后来的高考分省命题改革,都使传统的统一考试走向多元化。

当然,这种情境下的高考还是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子,因为其侧重点还是改高考的内容,而不是改高考的体制。

落实高校招生自主权

既然文化课不可不考,高考改革也不能不做,那么如何在二者中寻找平衡,特别是自主招生这样的改革尝试,如何顶住公众对其公平性的质疑,扎扎实实推进,显得非常重要。

现在人们对自主招生普遍有担心,害怕最终变成有钱有权者的子女去上大学。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没有民主的管理制度就难以杜绝滥用职权,也就难以杜绝腐败。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认为,在长期缺乏自主和自律的情况下,高校很有可能发生招生腐败,恢复高校自主权和腐败的增加必然是一个共生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建立一种能够趋利避害的制度。放权和制度建设应该是一个共生的过程。  (《?望》2006年第23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