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何爱我的人我不爱

2006-07-16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王女士:至今已步入30的我,仍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并非脚踩两只船,而是爱我的人我不喜欢,但无法摆脱;我爱的人对我若即若离,却令我无法自拔。到底怎么办?

理医生:你说说你童年的家庭生活。

王女士:幼时,父母一直分居两地,我陪着爸爸,哥哥被送到外婆家,一待就是9年。我长到10岁,也就是哥哥和妈妈回来后,哥哥天天和我争宠,而父母感觉对哥哥有亏欠,不仅处处迁就他,我也凡事让他,在别人的眼中,我倒成了姐姐。

心理医生:你欠他的吗?

王女士:按理说不欠,可就是过意不去,他从小就被送到外婆家,而我在爸爸身边!

心理医生:现在的问题是:一、你将父母的责任揽过来;二、由于长期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所以幼时便承担起了“代理母亲”的责任,与你的年龄是不相称的。难道你没有发现吗?现在的两个男人正是你的父、兄角色?

王女士:我明白了,我爱的人大我7岁,却对我若即若离,但我不顾一切地投怀送抱,因为他让我有父亲的安全感。另一个和我同岁,拼命地依赖我,黏我,但我只是出于同情,为他付出了许多,连他的妈妈都被我照顾……我周旋在这两个男人之间,简直就是我成长过程的写照!

专家分析:

问题的实质是:王女士不自觉地挑选了两个能使她沉溺于当年场景里的父兄角色,作为她投射的对象。那个大她7岁的男人,总感觉王女士把自己当成父亲,这种压力使其退避三舍,这就是他对王女士若即若离的原因。

而王女士在与另一个男人交往中找到了自己对哥哥的感觉――她认为,自己对长年被父母抛弃的哥哥是有责任的,同时,在她幼小的心灵深处,总想把妈妈找回来。而今照顾他的妈妈,即成了实现这一愿望的证据:用以说明,“我有能力照顾妈妈”。进一步,在这位“哥哥”面前承担起当年“代理母亲”的角色。

就一般情况而言,当一个女人还没有处理好与父亲(或兄长)的关系时,便常常处于“多情”的状态;而一个男人没有处理好与母亲的关系时,便常常扮演“情种”的角色。

事实上,当一个幼小的生命被迫改变自己成长的轨迹,而取悦于某种病态的家庭环境时,他(她)便会在两个极端的人格之间来回游荡。拿王女士来说,当她还是小姑娘的时候,看到的,感受到的家庭状态,正是她形成“萌芽性格”的伊始,长大后,她的感情生活,也正是这一家庭关系的写照、缩影和延伸。

完形这一关系,要求案主与心理医生充分配合,回溯原生家庭结构形成的初始阶段,最好配合个案及心理剧治疗。也就是安排两到三个人现场扮演她的父、兄及母亲,重现这个家庭当年的环境,使案主有机会“回到”幼时,让问题自己显现出来,让她自己寻找答案,这样,她才有机会修改自己的性格密码。(《北京青年报》7.8)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